传承抗战记忆要警惕民族虚无主义

28.08.2015  22:21

    再过几天,北京天安门广场,将迎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而在此前,各种纪念抗战胜利的活动也一波接一波地举行。用国家最高规格的纪念形式,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既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铭记,也是向世界宣示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

    在这样重要的纪念日,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铭记中国是如何从过去走到今天,是如何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而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正如美国著名文学家威廉·福克纳所说的,“历史不会死亡,甚至永远不会结束”,我们不能丢了有关抗日战争的记忆,因为在这些记忆里,有我们的血泪,有我们的屈辱,更有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抗战胜利的纪念就不仅仅是看看大阅兵,享受一天公共假日,而应将这种记忆印入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每个中华儿女都不应遗忘。然而,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抗战的历史正在被遗忘,或者说是被选择性遗忘,他们试图用今天的和平来否认过去抗争的意义,以娱乐化的态度来消费中华儿女的抗战精神,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实在要不得。

    针对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二战胜利的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西方都鲜有重视,有西方学者表示: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的抗击法西斯的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而被遗忘。他们忘记的不仅是中国这个盟友,还有历史正义。然而,西方可以选择性遗忘,我们不应忘记:正是中国在亚洲战场的顽强斗争拖住了日本的主要军力,使其不得北上和南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我们应敢于在抗日战争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上发声,而不能听任别人的妄下断语,更不应将其简单地等同为单纯的仇日、抵制日货,这其实也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表现。

    而在大众文化中,也须警惕民族虚无主义用过度娱乐化的态度,来歪曲抗战,解构抗战历史的严肃性,使血写的历史沦为娱乐化的笑柄。以那些手撕鬼子、胯部藏雷等“抗日神剧”为例,他们实质是披着影视剧的外衣,在消费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不但颠覆了抗战的主旋律宣传,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抗战的认知。众所周知,现在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抗战的认知,还大多来源于教科书上的正统式教育,可是仅仅占据几页纸的抗日战争介绍能让孩子们了解多少抗战呢?在这样的背景下,类似于狼牙山五壮士是逃兵、曾经拔过老百姓的萝卜一类的荒唐之说才大行其道。抗战历史不能亵渎,民族英雄不容诋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是对抗日英雄的最好纪念。因而,千万不能小看这种戏谑抗战甚至是嘲弄抗战的影视剧,他们完全以娱乐精神替代抗战精神,一定意义上也是在消解着抗战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尤须警惕。

    铭记历史是为了明天的和平,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有自己民族的记忆,虚无记忆,就是否定自己的历史。抗战胜利,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当传承抗战记忆,不忘历史,以民族团结和不屈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广州文明网特约评论员 李子岳)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