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打造贵州文化核心竞争力

09.03.2015  12:32

  省直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深化转企改制成绩显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有目共睹……

  2014年开局之后,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从2006年驶来的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航船已完成“破冰”起航,正乘着全面深化改革东风向“深水区”扬帆挺进。

  力推民族传统文化

  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今年1月8日晚,由中央民族乐团、黔东南州共同推出的世界“非遗”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现场观众掌声不断,社会反响强烈。该剧通过民族交响乐与侗族大歌结合,演绎行歌坐月,展示侗族文化经典。

  而在演出前两天,1700张门票就已全部售罄,演出当天仍然有观众到现场购票。

  《行歌坐月》是整合全国、省、州资源的一台精品力作。从中央民族乐团到黔东南挂职的黔东南州歌舞团副总经理赵海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行歌坐月》是一次在发展、创新中传承的尝试,让传统的原生态侗族大歌与高雅国乐的结合,形成了更大的影响和传播力。而黔东南州歌舞团是我见过的改企转制最彻底的文艺院团。”

  这只是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强化资源整合、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一个例子。

  去年,贵州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家出台并启动实施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市州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全省非遗保护发展。印发实施非遗重大题材创作生产工程方案、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举办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骨干人才培训。

  以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为主线,组织开展2014年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第一次从美术的视角将多彩贵州形象推向全国高端展示平台,第一次发布《原生态文化贵阳宣言》,第一次荟萃国内外原生态艺术表演在贵阳集中呈现,第一次以“真人秀”形式探索将民族原生态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创新。将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做成“多彩贵州”品牌的升级版,不仅仅实现内容上的升级再造,从过去单一的活动形式转变成音乐、电视、论坛、美术、摄影等多种形式联袂上阵。同时也实现了机制创新,形成贵州省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省内与国外省外有关机构、省市县三级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人们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在社会转型期意义深远。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培育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让乡愁不只留存于记忆中。

  以贵阳孔学堂为重点,通过各种平台和活动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省市共建机制,以理事会为决策机构,以事业产业为两翼,形成孔学堂书局、杂志、网站、艺术团、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博物馆、文化发展公司等多方位集群建设发展孔学堂的格局。组织开展国学讲座、祭祀庆典、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有效传播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学堂网站位列全国国学类148家网站首位,影响力走出海外,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组建阳明文化传承与美德养成协同创新中心,引入国内知名高校入驻孔学堂开展研修工作。

  以孔学堂为总堂,在全省布局3万多个“道德讲堂”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启动实施“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十大主题活动,扎实推进教育培训、典型示范引领、道德传播、阵地建设“四大工程”和“宣传部长上讲堂”活动,普及农民文化广场、乡村少年宫、“四在农家”取得了明显成效。

  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

  “多彩贵州网”在全国46家重点新闻网站中跃居第3位,这是去年7月1日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揭牌,“多彩贵州网”上线运行半年取得的成绩。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是我省继广电、日报、出版、期刊、演艺之后组建的第六大国有文化集团公司。

  去年,省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把握现阶段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切实解决改革发展难题,进一步释放文化生产力。

  以促进文化发展为目标,倒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省直六大文化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文化集团,结合转企改制积极探索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大步跨越,中流击水。贵州广电传媒集团2014年销售收入近60亿元,产值、利润都处于西部领先地位;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集团印务传媒基地,加快实施“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贵州出版集团公司加快推进股改上市,与上海星源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启动“新华文化综合体”项目。

  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与贵州玉碟控股集团公司跨所有制合作成立多彩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司,投资2.3亿建设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演艺、音乐、非遗、文化创意、博览展示等近10家企业已签入驻协议,中宣部、国家商评委给予高度关注和肯定;六盘水市跨行业整合报业、广电资源,组建传媒集团公司取得积极成效。

  一批国有、民营文化品牌在市场风云中生机盎然的同时,全省围绕“5个100工程”,尤其是紧扣文化旅游融合互动,突破行业限制,整合部门、市县资源,业已形成一批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和现代文化产业园区。

  “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4个,已开工建设并局部投入使用4个,已开工和新开工建设13个,投资突破300亿元。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入驻企业250多家,成为省内集聚孵化企业最大的产业园区。黔东南九黎苗妹、铜仁大明边城、兴义布谷鸟等一批民营文化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此外,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搭建成效初显,“绝对贵州”发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文化创意设计联盟。贵州文产基金完成项目投资3.16亿元,并设立中广创投、能矿投资、遵义红旅等6支基金,基金管理规模达45.3亿元。成立全国首家省级民营文化企业协会,创设贵州首支民营文化产业创投基金。

  市场主体快速成长,文化品牌影响扩大,核心板块强势崛起……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贵州文化正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既是文化市场活跃度的印证,也是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迸发的写照。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收入483亿元,比上年增加96.81亿元,增速25%;增加值209.72亿元,比上年增加57.69亿元,增速达37.95%。同时,改革催生了一批精品力作,歌曲《云贵高原》、歌舞诗《仰欧桑》、电影《近距离击杀》、电视剧《领袖》荣膺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成为我省历史上获该奖项最多的一年。

  回望来路,省委、省政府以体制改革促文化发展的苦心孤诣处处可鉴,从不安到深谙”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精髓的贵州文化工作者,更加自觉、自信、自强地向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疾行。

  (省委改革办整理 供稿单位: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