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变“多龙管水”为“一龙治水”

02.06.2015  17:56

    “十二五”以来,余庆县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善用改革发展的办法加快水利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供水、城镇污水、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等改革发展,实现了从“多龙管水”向“一龙治水”升华,为与全市、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城乡供水改革发展走向一体化

    立足改善民生,打破城乡供水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2012年1月,余庆县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将县城镇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划归县水务局管理,县城供水与乡镇供水同属县水务部门管理,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个规划实施、一个标准建设、一个模式管理”的目标。

    余庆县城镇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68年,承担着县城供水保障任务。随着“三化一业”主基调主战略的快速推进,县城规模不断扩大,水厂设施陈旧老化、供水压力不足、水源不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县水务局接管后,着力采取五个方面的举措,切实解决了困扰发展的难题。一是2012年上半年,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建设水厂至石羊湖新城区供水主管,解决石羊湖新城区管网末梢供水压力不足问题;二是2012年底,启动魁龙水库建设工程,总投资2.7亿元,解决县城供水水源不保障问题;三是2013年初,县水务局积极协调、整合县财政资金1500万元改造县城部分供水管网,解决供水管道滴漏严重问题;四是2013年上半年,积极推进县城供水“一户一表”改造,推行县城供水阶梯式水价改革,使县城供水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五是2014年采用BT模式启动建设县城供水二期工程,解决水厂设施陈旧老化、供水压力不足等问题。

    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建设,至2014年底,县城镇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客户10000余户,供水人口4.8万余人,营业网点2个,实现售水量270余万吨,年收入1100余万元,首次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比2011年增长25%。目前,魁龙水库工程和县城供水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整合资源,以老带新,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余庆县乡镇供水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最先由4个乡镇水利站各自单独组建,供水对象主要是乡镇党政机关和少数居民,供水人口不足2000人,供水站工作人员为临聘工,无办公场所,只有简易的抽水房。1994年,县水利局对6个乡镇供水站进行收编、整合,组建乡镇供水总站,总站为一级法人,各供水站为二级法人,总站直接受县水利局领导。1996年,针对全县还有4个新建乡镇未建设公共供水基础设施,县水利局领导班子立足长远、整体推进,提出了“老乡镇供水带动新建乡镇发展”的战略,用老乡镇供水盈利填补新建乡镇供水亏损,破解小乡镇难以建立公共供水设施的难题。到1999年,全县各集镇的供水站均全部建成。

    科学管理,质效并重,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篱笆”。虽然乡镇供水总站对全县各集镇供水站实行统一管理,效益明显,但各供水站经常出现座收座支、挪用公款等情况,在管理上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2003年,乡镇供水总站利用企业走集团化建设的优势,切实理顺发展思路。总站实行法人负责制,严格财务管理,实行法人“一支笔”签字,各供水分站实行报帐制度,规范了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体来讲,一是推进乡镇供水阶梯水价改革;二是对各供水分站的水质净化设备和消毒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企业效益显著增加;三是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即乡镇供水总站一方面推进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各供水站将安装供水自动化远程监控系统,总站监控中心通过监控画面实时掌握供水的每个环节状况,实现远程监控各水厂的运行设备;另一方面对各供水站实行定岗定编,引入竞争机制,各供水站站长和关键技术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公开竞聘,改变过去吃“大锅饭”的局面,大大提高了职工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经过30年的发展和改革,至2014年底,余庆县乡镇供水总站发展为职工62人,下辖10个供水站,供水人口9万余人,售水量260余万吨,年收入700余万元。随着2015年4月起实施阶梯水价,乡镇供水总站2015年收入有望突破1000万大关。

城镇污水治理迈向多元化

    余庆县现有污水处理厂3座,排水管网长度36.9公里、泵站2座,年处理污水235.4万吨,年污水收集能力约为280万吨。2014年,针对供、排水管理职能交叉、效果较差等问题,余庆县进一步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把城乡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职能划归水务局,并成立县水务局规划计划科,负责指导全县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维护管理,以及制定、监督、监察全县水务行业服务指标和行政监督管理等职能。同时,将住建、城管、环保等部门将污水处理等涉水行政管理职能整体接转县水务局,实现了工作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从“多龙管水”到“一龙治水”的转变。

    目前,余庆县水务局承担的全县供排水管理工作相关职能已转换到位,并正常开展工作。针对人手紧张、建设管理专业化问题,县水务局积极拓展思路,探索多样化的建设管理模式。一是采取将县城污水处理厂托管给贵州绿地环保公司运营,县城污水收集设施由县水务局聘请专人进行日常管护;二是采取将龙溪镇污水处理厂托管给重庆财信环保公司运营并由其负责龙溪镇污水收集设施的日常管护;三是拟采取PPP模式招商建设余庆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县城污水处理厂已长期超负荷运行且不能满足处理要求,全县集镇中仅敖溪、龙溪2个集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其中敖溪在建),等等。为加快推进全县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县水务局正在积极与贵州省水务投资集团全方位的合作,加快建设县城污水处理扩建工程及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工程等项目,切实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制度化

    余庆县辖10个乡镇,每个乡镇均建有水利站,共有编制99人。在2007年全省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中,余庆县完成了10个乡镇水利工程管理所建设,与水利站实行站所合一的管理模式。2014年,余庆县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进行验收,共有在编人数91人,在岗人数65人,均有办公场所及办公设备和办公经费。

    2014年,县水务局筹资150余万元兴建了松烟水利站、关兴水利站、龙溪水利站,并即将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基层水管单位共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5人,增加各类设施设备62台套,投入资金155万元。参加各类培训248人次,有力的保证了水利建设的人才需求。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余庆县共有小(2)型以上水利工程50处,小微型工程1万余处。长期以来,由于重建轻管,水利工程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陷入“建设越多,矛盾越大”的恶性循环。2014年12月3日,余庆县召开了“水务改革暨小康水建设推进会”,标志着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入实质进展阶段。

    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县水务局召开专题调度会议8次,实地指导开展工作30次,各乡镇召开专题会议100余次、农民群众会7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表册等6000余份,制定相关政策文件6份,培训人员240人次,制作宣传标语20幅,投入专项资金65万元。目前,全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已完成49座小型水库、10个集镇供水工程的勘界测量工作。450口山塘、250处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和55座提灌站、163处引水工程、3500口水池水窑的调查登记以及确权划界工作,即将进入《所有权证》发放阶段。

    在产权体制改革中,余庆主要采取三项举措稳步推进改革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在改革中,确定小(1)型及小(2)型的责任主体——所有权人为乡镇人民政府,微形水利工程的责任主体——所有权人为村委会。管理权及使用权再通过承包、租赁、出让、托管等方式另行确定。完善乡镇水利工程管理所的管理职能,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完善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维修改造申报制度,对未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未成立管理单位或管理理不到位的工程,县政府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上,坚决不予申报,用刚性的制度促进改革,用强有力的机制保障改革成效。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针对群众对水利设施“国家负责投资建设,人民负责无偿使用”的错误认识,充分利用报纸、网站、电视等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水利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牢固树立“谁受益、谁管理、谁负担”的新时期用水观念,营造全民治水、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奖励导向,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对完成改革任务且管理到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的小微型工程,在其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两项经费”上,由县财政适当给予补助,以增强工程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改革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