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懂“民”系列报道之十]种绿胜过“种”房

31.07.2014  09:55

    种绿胜过“”房

    ——余庆懂“”系列报道之十

    种绿胜过“”房,这是余庆懂“”的另一注解。

    余庆县白泥大坝是贵州为数不多的大坝之一,由于就在县城边,加之优美静谥、清可见底的余庆河从大坝中间匆匆流淌,这里就成了不少房屋开发商眼中的“肥缺”,个别农民还私底下搞起土地交易,并打起危房改造擦边球搞小产权房的主意。

    然而,一次次的“试探”都被历届县委政府挡了回去——这个地方只能种米,只能种菜,只能种“绿”。否则,余庆菜花烂漫、稻浪千重的白泥大坝只能从回忆中搜寻。

    “守住大坝种‘绿’,种升级版的‘绿’,让大坝农民腰包更鼓,让大坝成为余庆人最美丽的乡愁。”采访现任县委书记舒存水时,他感慨说现任县委、政府除了守好这块坝子外,还要让坝子变成五彩斑斓的绿地,变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福地。

    通过既能种绿、又要懂绿的邀请,浙江苗夫集团因美丽、执着的余庆而来。

    站在白泥大坝上,全国苗圃十大领军人物、浙江苗夫花木种植集团董事长孙苗夫为余庆振臂一呼:一定把余庆打造为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一定把余庆打造为5A级景区,一定让农民因种苗木花卉再鼓腰包再使幸福改版升级。

    风风火火,苗夫集团种绿项目很快落地。一年多功夫,白泥大坝由传统的农田,变为现代农业观光园,也上升为贵州省100个示范农业园之一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苗夫集团帮扶下,敖溪镇指挥村、松烟镇松烟村等乡镇村庄也发展起苗圃基地,也成为高效农业示范观光园。

    观光园内,形如花瓶的万年青,奇形怪状的桂花,千姿百态的杨梅,形态各异红枫、樱花、紫薇等苗木花卉,让游人流连忘返。

    “整个生态农业园,企业可谓投了巨资,目前为止已超3亿元。尽管如此,苗夫集团一点儿也不担忧,他们培育的桂花树,有的尽卖出百万元。”舒存水信心十足的说,种绿,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财富,更重要的是能为农民致富“升级改版”创造条件,能为余庆人带来观光旅游的盛宴。

    依靠农业发展农业,依靠种绿发展生态文明,使生态观光、生态旅游成为余庆种绿胜过“”房子的发展观,也成为余庆决策者的“顶层设计”和“大手笔”。

    余庆懂“”,还懂在将绿培育成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懂在让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享成果。

    通过苗夫集团带动,特别是苗夫集团苗木花卉的科研技术和成熟的花木景观市场,余庆种绿已种出规模。截至今年5月,余庆按规划已建成2万亩苗圃园,产值达2.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超过千元。

    “十三五”期末,余庆还将建成3万亩生态苗圃,产值有望超过8亿,农民一亩地收入少也有1万元。三年内,余庆将建起“贵州第一、西部一流、中国十强”的苗圃企业。以县城白泥坝为核心,以松烟、龙溪、大乌江、花山等乡镇为轴线,余庆种绿向全县所有乡镇辐射,从而建起生态苗圃景观带、经济带、产业带,也因此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杨通芝是白泥坝将12亩土地租给苗夫集团的农户,12亩地她租了15年,租金按每亩每年1500元算,仅租金收入就达27万元。每月在苗圃园务工,收入超过2400元。

    如果不这样流转土地,她按传统水稻种植方式,每亩除去成本也就三四百元的收入。“前后一对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土地这篇‘文章’现在总算读懂了。”杨通芝对土地有自己的理解。

    像杨通芝一样,通过种绿流转土地的农民,仅余庆白泥坝就达1000多人,其它乡镇也不计其数,也因种绿转产获得增收。敖溪镇指挥村台上组村民张帮兰,通过流转土地,不仅让她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从村苗圃基地务工时学来的苗木栽培技术,正准备用在城里花木栽培裁剪的工作上。“有一技之长,工资肯定比以前高。”张帮兰恳谈中看到希望。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是余庆懂“”中让生态文明转变为发展文明、富祉文明的新理解。余庆“守着两条底线”的发展路径,正催生出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余庆模式。

    除了种苗木花卉供人观赏和提供财富外,余庆还在边远山区,让绿也成为农民收益的一种符号。

    龙溪镇种下的13000多亩苹果桃和5000多亩板栗,使整个龙溪镇农民不仅因绿幸福,还因绿鼓起荷包。小腮镇、大乌江镇、花山乡等乡镇种下的万亩苦丁茶,不仅让游人感受绿的美感,也让游人感受绿带给他们的人生况味。构皮滩镇因种绿,将飞龙湖景区发展为生态景观湿地公园。目前,飞龙湖湿地公园已经产生生态效益,游客络绎不绝。

    “”房,还是种绿,余庆人有自己的理解——不要城市森林的冰冷,只要繁花露笑靥、绿树唤归鸟、碧水映青山、幸福藏村野的温情!(余娅 王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