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大胆作为 绥阳残疾人工作获长足发展

23.02.2016  18:49

      “十二五”期间,绥阳县残联以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提升残疾人生活水平为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积极推动了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该县以进一步抓基层,强基础为保障,全力开展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培训就业和扶贫帮困等各方面工作。
      绥阳县残联积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千方百计争取支持,十二五期间各乡镇均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全县117个村(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落实有办公场所,并添置了办公桌椅、电脑、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每个村设置村残协专职委员1名,每年落实报酬800元。县、镇、村都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规范了县、乡、村三级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确保残疾人工作不断层,不留空白。同时,还在县城所在地洋川、坝区大镇郑场等乡镇残联,洋川镇西街社区、郑场镇卧龙村残协等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让残疾人工作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并建立了残疾人工作干部培训制度,定期请进来送出去开展培训,让残疾人工作干部服务残疾人工作能与时俱进。
      在残疾人康复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不遗余力。五年来,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低视力配用助视器、残疾人辅具配发、装配普及型假肢、肢矫形器发放等3133例。开展盲人定向行走、盲人按摩训练、社区康复员培训、家长培训269例。其中,白内障复明手术完成数为任务数的314%,完成低视力配用助视器数是任务数的160%,完成家长培训数是任务数的267%。同时,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补助500例资金26万元,对精神病残疾人住院服药病救助30余万元,极大减轻了这些家庭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在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方面。整合人社、农业、工会等部门资源,对残疾人及其家庭共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3万多人次,创建市、县残疾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和示范点40多个,残疾人种植业和养殖业,示范点安置残疾人就业140余名,并辐射带动新增110名残疾人就业,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12名残疾人就业;个体自主创业90余人。2014年3月建成特殊教育学校1所,并正式招收“三残”儿童入学,拿出专门资金对学校进行生活补助,并协调民政部门把特教学校全体学生纳入城镇最高低保,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同时,出台专门政策,鼓励残疾学生成长成才,已有80多名残疾学生在升高中、大学上得到奖励;近10名残疾人在省市残疾人赛事中获奖。
      在扶贫帮困上。除投入近200万元用于对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农资扶持和春节对困难残疾群众进行慰问外,绥阳县先后投入80多万元,为110户残疾人实施了家庭无障改造、为30户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将200名农村重度残疾纳入“阳光家园—居家扶养”项目、为381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额缴纳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对48名特困残疾人给予临时救助。此外,该残疾还协调民政部门在调整城乡低保人员过程中,优先考虑残疾人,并把3740余名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
      在残疾人维权方面,深入宣讲相关法律法规,主动介入,协调司法、人社部门为残疾人维权100余人次, 仅农村残疾人维权获得赔偿就近500万元。
由于工作认真扎实,残疾人工作得到各界广泛认可和支持,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现新突破,共740余万元,同比增收190多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