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作家王华报告文学力作《海雀,海雀》出版

21.03.2016  11:21

文朝荣(资料图片)

    王华贵州省道真人,国家一级作家,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桥溪庄》《傩赐》《家园》《花河》《花村》等多部,发表小说两百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部分作品翻译到海外。

    “这是一本勾勒一幅中国扶贫攻坚的历史长卷,描摹一轴贵州自强脱贫的奋斗画卷,解读一篇山区石漠改造的生态试卷,诠释一份农村党员理想信念的践行答卷。”在《海雀,海雀》一书的封底,这一段文字读来荡气回肠。

    “如果非要问我写这本书想表达的东西,这就是吧!”说这句话时,《海雀,海雀》作者,贵州知名作家王华就坐在记者对面,笑容温柔,语气谦和。

    《海雀,海雀》讲述了贵州赫章县海雀村支书文朝荣带领乡亲造林脱贫,变“苦甲天下”的海雀村为“林茂粮丰”的动人故事。近日,记者专访作家王华,一起走进《海雀,海雀》的“前世今生”。

     决意执笔:被文朝荣不平凡的生态理念感动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断尝试新的文学题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创作本身还需要一些“奇妙”的催化剂。王华创作《海雀,海雀》就是如此。

    一个偶然机会,贵州人民出版社社长曹维琼在找王华谈她的作品《花村》时,透露出想找一个贵州本土作家来写贵州著名老支书文朝荣的故事。好奇的王华禁不住问其原因。孰知,这一问问出了《海雀,海雀》一书创作者的自动请缨。

    文朝荣,这位乌蒙山区海雀村的老支书,在朴质的“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思想下,带领贫困潦倒的海雀山区乡民奋战3个冬天,使全村13400亩荒山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后来,年老体迈的他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主动担任义务护林员,几十年如一日继续植树造林造福村民……

    曾对生态环境和环保理念一直密切关注的王华,听到曹维琼老社长对文朝荣事迹的简要介绍后,立刻被文朝荣身上坚持回报环境、回报自然的理念所打动,决定主动请缨写文朝荣。

    曹维琼一听很高兴,因为他知道,作为国家一级作家,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王华,曾创作出《桥溪庄》、《傩赐》《家园》、《花河》和《花村》等多部贵州乡土长篇知名小说,自然贵州的风土人情,能理解文朝荣为什么如此执著造林的原因,更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的角度去写作。

    那是2015年的三月,桃花盛开万物复苏的春天。

    随后不久,踏着明媚的春日,王华在获得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后,一头扎进海拔2300米的高寒山区海雀村,走进老支书文朝荣曾经生活的地方,追寻在海雀村与文朝荣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半年后,她捧出了这本十几万字的报告文学《海雀,海雀》。

     把主角写活:还原那些与脱贫相关的人和事

    《海雀,海雀》以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支部书记文朝荣的真实感人事迹为主线,通过文学的艺术笔墨,以更加生动饱满的情怀,诠释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面对贫困落后,面对石漠化的发展制约时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后发赶超的奋斗历程。

    十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把这位近乎于模范县长“焦裕禄”的贵州山村老支书文朝荣,不管是思想上还是形象上,都立体鲜活地呈现了出来。王华说:“我就是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文朝荣”。

    王华力图在书中还原的文朝荣,爱面子,自尊强。书中有几段刻画让人印象深刻,一是怕去向政府要救济。二是自家没粮食了,政府发救济粮不让儿子和妻子来领,和他们瞪眼睛。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号召时,又嗫嚅着要四十多岁的媳妇儿去结扎。用他的话说:“村支书要起带头作用”……他的话不多,也没有多么伟大的理想,就是身边的大叔大伯,平凡朴实,身上的那股劲儿却能感动人。因此,乡亲听从他调遣,大伙儿跟他一起植树造林,把“苦甲天下”的海雀变成“林茂粮丰”的新农村。

    这就是“活生生”的文朝荣,还有与他一起同甘共苦,共赴维艰,一心想要把家乡建设成“丰衣足食”的新农村,过上好日子的平民英雄们。他们是文朝荣的妻子,儿子以及村干部们……面对客观艰难,他们与天斗,与地斗,面对脱贫中的主观矛盾,尽管曾徘徊犹豫不前,但是他们终又看清道路,开拓出了属于海雀村的致富之路。

    这些,在《海雀,海雀》一书中,被王华用纪实的白描手法,一一呈现出来。在文朝荣还未带领大家植树造林时,海雀村因生态破坏严重,乡村凋敝、满眼荒凉,尽显破败落寞之气。植树造林后的今天,一条宽畅干净的大道穿梭村庄,村民屋舍青瓦白墙,丛林掩盖,远远看去,竟又是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

     鲜活案例:一本贵州脱贫史

    一位读者告诉记者,当她合上《海雀,海雀》后,头脑中闪现出一个解读:这就是通过描写主人公一生的奋斗历程,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鲜活案例。

    文朝荣将荒山石山变为绿水青山,又将绿水青山变成丰收良田,变成金子银子,这种既要生态又要发展的路子,与省委省政府要求牢牢抓住“两条底线”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因此,海雀村取得的骄人成绩,不仅是毕节试验区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是贵州百万贫困人民通过努力奋斗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案例,更是“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的生动实践。

    在《海雀,海雀》书中的每个章节前,都会有一篇关于贵州脱贫,中国脱贫乃至世界脱贫相关文字,里面有许多数据。就是这些数据,蕴藏着创作者内心更多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不仅写了文朝荣这个小支书,还写了贵州脱贫、中国脱贫,是一本贵州脱贫史。”王华说。(记者 陈燕 任莉)

[责任编辑: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