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歌会节

08.03.2016  15:53

歌节赶歌。

    歌会节又称“赶歌、“赛歌会”、“参堂”等,是盛行于黔东南的天柱、锦屏、剑河、三穗、镇远一带的侗族歌节。因此,每年自然形成数十处赶歌坪。如天柱渡马的七月二十歌坪、邦洞的晒油坡歌坪、鱼塘的白腊坳歌坪、远口的坪芒歌坪、高酿的甘洞歌坪、石洞的水洞歌坪,锦屏剑河两县交界处的高坝歌坪等。其中最盛大的是天柱渡马的七月二十歌坪,共赶三天,参加歌节的,最盛时可达两三万人之多。各处赶歌的时间不一,如二十坪赶歌坪是农历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高坝歌坪是农历七月二十日,晒油歌坪是农历四月八日,白腊坳歌坪是农历三月三日等。

    赶歌坪是怎么样流传至今的呢?各处歌坪都有自己的传说。天柱渡马七月二十坪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位年轻歌手,人称“歌仙”,他的歌声悦耳、委婉。行人听了忘记赶路;麻雀听了不敢开口;姑娘后生们纷纷拢来听歌、学歌。消息传遍了百里侗乡的村村寨寨。学歌的人逐日增多。农历七月二十二日这天,慕名而来的歌手与“歌仙”对起歌来,整整对了三天,二十坪顿时成了一个闹市。从此这一带的侗族人民,把农历七月二十至二十二这几天,作为大家聚会对歌的节日就叫做“赶歌坪”。每年赶歌坪不管天晴下雨,百里侗乡成千上万的侗族男女青年们身穿节日盛装,打着阳伞,摇着花扇,吹着木叶,赶来歌坪聚会。赶歌坪赛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这一天,歌坪上还有斗牛和传统戏的演出。远近客商,跋山涉水,来歌场摆摊设点。生意十分兴隆。老人小孩成群结队赶来看热闹,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剑河“三月三”歌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剑河县小广谢寨、平岑、八卦、南明、大洋、敏洞、平珍等66个村(居)委会237个村寨的侗族同胞都要隆重聚会,欢度“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

    “三月三”歌节,俗称“青蛙催耕节”、“歌节”,亦称“恋爱节”。 “三月三”歌节这天,侗家男女老少,穿节日盛装,挑着米酒、糖果,到寨边迎接远道来的宾客和附近村寨的亲朋好友。贵客到来时,迎客的队伍先鸣三响接客炮,再把芦笙吹得震山响。客人走近,姑娘们热情地献上“牛角酒”,每个客人必须喝干一角酒,方许过关。主客相互祝福,走入寨门。待进入芦笙场,主人高唱迎客歌。然后,主客几百人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又一圈,欢快地跳起芦笙舞。众人一边跳,一边唱。寨老和年轻姑娘手捧装满米酒的牛角,不时敬献给跳舞的客人。一直跳到太阳落山时,主人们就请上客人到家中盛情款待。家家户户客厅里,摆上一条长2米、宽0.5米的木制长条桌,男女分列长条桌两侧相对而坐。主人先献上甜酒粑或煳米茶,再端上鱼、羊、猪、牛肉、豆腐等菜肴。主客几十人围在一起,对歌饮酒,相互劝食。年轻妇女则向客人唱敬酒歌,每唱一首,客人必喝酒一杯。

    歌节期间,还有一个意中人讨粑篮的情节。初三日清晨,侗家姑娘早早起来,梳洗打扮,穿上绣花新衣,头戴银饰,并在精制小竹篮里面装满甜藤粑。早饭后,即相约几个提篮的女伴,一同到溪边、树脚、凉亭低声地唱着思郎歌,等待着自己的意中人来讨粑篮。小伙子们身穿家织布新衣,各自走到自己喜爱的姑娘面前讨篮子。讨得了粑篮的小伙子,当众确立恋人关系。之后,小伙子再另选吉日,准备好丰盛的礼品,约上好友,到姑娘家还篮子,以征求女方父母的意见,进一步把婚姻关系确定下来。

    初三晚上,姑娘和小伙子来到广场,男、女青年各在一边,三五成群地坐着双人矮板凳,围着火堆面对面唱情歌。女的唱了男的应答,唱得情意绵绵,感情纯真。三月初四,来自各地的客人,与寨上的主人一齐在芦笙场跳舞。人们身着盛装,中年男子装扮成古代的武士,系着头巾,胸前挂着木制盾牌;妇女们则在新衣、新围腰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剪纸花卉。舞会到狂欢至极方罢。三月初五,歌节结束,寨上的男女老少吹笙放炮,唱歌送客,一直把客人送到接客时的路边,等客人们走远了,寨上的人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