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须与时俱进

16.10.2015  12:33

  传统的民族文化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获得有效的传承和新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和实践。任何固步自封、缺少远见的行为,都可能阻碍民族文化在当今时代获得新生的机会。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同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推陈出新,民族文化才能为贵州的跨越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日前关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的深刻论述,连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文化被视为一个民族的DNA,文化基因是民族的身份体现,一个民族要发展自己,不仅要注重GDP,更要注重DNA。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站在全省的高度,用全局的视野对多民族聚居的贵州的文化作出如此阐述,无疑为贵州在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

  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一样,贵州的民族文化,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传承形成了口耳相传、习惯相沿等一种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但随着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植根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式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今天的贵州,转型的不止是经济,还有脚下这片相生相随的文明。

  人类文明进步有三个阶段,从自发的文明,转变为自觉的文明,再到文明的自觉。知道文明和文化的重要性、价值和保存的意义,就必须保护文明的载体。但是这种“保护”不是博物馆似的静态行为,而是伴随着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历史转折。也就是说,今天的民族文化保护,是在一种不断演化和推进的时代发展进程中,进行的一种活态保护实践。

  既然民族文化是贵州的“宝贝”,那么这个“宝贝”也应是朝气蓬勃、人见人爱的瑰宝,而非暮气沉沉、一成不变的历史文物。早在上个世纪末,未来学家就断言,二十一世纪是高扬人文精神的世纪,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一切与人类生命、生活、发展、休闲、娱乐的商品和文化产业,都将在新世纪获得高度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当下的贵州民族文化这个“宝贝”,也应该而且必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活态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要使贵州这个“宝贝”真正焕发出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是基础也是关键。当前一些民族文化事项存在着人在艺存、人亡艺绝的现象,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离去,如何尽快培养新的传承人必须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如何让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有尊严、体面地活着,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中尤为重要。同时,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很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民族文化不能形成产业,不受市场青睐,光靠政府的扶持,其发展就会困难重重。但如果传承人一心只“向钱看”,只看到短期利益,这样的民族文化就会变味,成为伪文化,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与灵魂。

  当然,民族文化要实现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一味迎合大众的需求。在多元文化可供选择的当下,民族文化之所以还能受到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推崇,就是因为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展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那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那些“舶来品”的西洋节日等文化相比,我们的民族文化常常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想爱又爱不起来”,或者说是“想爱又不知如何去爱”。中西比较来看,那些“洋文化”内涵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国人的精神需求,但是其形式、精神却更贴近时代特征,对节日等文化的定位和包装也更适合商业社会的需要,更对商家和媒体的胃口,因此,在市场体制下,在同样的传播环境中,“洋文化”在获取传播资源时更占优势。因此,要珍视好贵州民族文化这个“宝贝”,就需要及时挖掘民族文化的时代内涵,增添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内容,扭转民族文化的传播劣势,使民族文化这个贵州“宝贝”真正散发出时代的光芒。

  知易行难。对于民族文化这个贵州宝贝,无论是保护、传承,还是开发、利用,都需要从官方到民间的社会各界的多方协同努力,需要在取得一致认知的基础上明确各方权责,以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目标,力争实现现代文明与民族文化的共赢、经济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共赢。与时代共舞,与发展同行,民族文化这个“贵州宝贝”的传承和发展空间更大,前景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