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撑起健康“保护伞” 息烽县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见闻

18.09.2015  15:23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18日电 2014年底以来,息烽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通过凸显政府办医理念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施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开发建设新业务学科、优化升级服务便民……一系列改革“红利”使两家试点公立医院焕发出蓬勃发展新风。

    今年4月,息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经省专家组复核,以121分的“总成绩”在全省17个试点县中排第六位,为下步国家级复核评估迎来喜人开局。

    优化升级服务:破解看病难

    “看病挂号长、就诊排队长、就诊交费长,医生看病短。”有人把到医院看病时间总结为“三长一短”。不过,这些“乱象”在息烽公立医院已成过去。

    今年以来,息烽县人民医院开通了“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患者入院就诊时用身份证挂号,形成电子处方等医疗信息可供医院各部室之间查询共享。该院医务科工作员蒋苇举例说,以前患者要经历“拿处方、划价、交费、取药”四个环节,现在通过“电子处方”,患者不用划价便可直接交费取药。“为患者节省1/3以上看病时间。

    为缩减病人挂号等交费排队时间,息烽中医院则在一楼大厅推行“潮汐窗口”制,5个服务窗根据“人流量”灵活调整服务模式。“早上9点以前挂号的多,中午11—12点出院的多。”该院收费室小组长杨艳菲说,以往挂号窗口只挂号,收费窗口只收费。现在通过设立“潮汐窗口”,挂号窗口也可以办理入、出院手续。“高峰时各窗口服务功能相互兼容,最快时间分流病人就诊。

    政府花钱办医:缓解看病贵

    2014年11月1日零时,息烽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启动药品“零差率”销售模式,此举表示医院对患者用药实行“厂价直销”,而不再多收15%的药品“加成”。

    打破“以药养医”利益机制藩篱缓解看病贵。息烽突出政府办医职责,明确县级公立医院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政投入力度超前。全县结合实际对公立医院建立起一套补偿机制:因药品“零差率”销售而减少的合理收入,医院扛大头按7:3比例共同分担;离退休人员工资财政全额“兜底”,在编人员经费投入“不按人头按床位”,每床每年补助2万元;去年9月底以前形成的业务用房建设等债务纳入县级层面统一化债;每年预算200万元建立奖励基金。

    “政府主导办医,使我们能轻装上阵抓业务抓服务。”息烽县人民医院院长蔡显斌表示,该院上半年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比重为35.88%,和去年相比下降了3.34个百分点。县中医院院长汤忠泽也列举出一组数据:该院上半年住院药品收入同比下降28%,药品支出和卫生材料支出分别下降了8%和18%。透过宏观数据,折射出病人医疗费用支出在逐步降低。   

     提升学科能力:让病能看好

    8月4日,对于家住息烽小寨坝镇盘脚营村66岁的杨通文老人来说,是最快乐幸福的一天。就在前一天,县人民医院首次“开刀”,成功开展杨通文等四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让老人们眼睛重见光明。而要在过去,杨通文这样的白内障手术可能要舟车劳顿地转诊到省、市医院医治。

    “每年要转诊200多例。”县医院五官科主任李荣前说,经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今年该院投入80余万元购置了眼科手术显微镜等硬件设备,填补不能处置白内障手术空白,“减少转诊,患者受益”。

    今年底,居民在县域就诊率要提高到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这是息烽“医改”的“底线”,这也意味着医院必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从而减少转诊率。围绕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息烽明确把重诊监护等近三年县外转诊率排前5位的病种,纳入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医改”以来,县人民医院临床科室从8个增加到19个。近3年医疗设备投入6000万元,是前10年的2倍多。

    医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息烽县卫计局基层卫生管理科负责人黄由江指出,通过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使一般常见病等患者回归到基层医疗机构,从而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罗建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