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民族政策好 仫佬同胞齐欢笑

29.10.2014  15:16

  “我2014年种植生姜13亩,收入20多万元,另外,养殖牛出栏25头,猪15头,土鸡1300多只,预计今年种养殖总收入将近40万元。”10月22日,参加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推进会的代表在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观摩仫佬族村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情况时,复兴村的致富能人文荣书向省民宗委主任吴军介绍了他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吴军听后希望他继续发挥作用,带动村里更多的人创业致富。

副省长蒙启良(主席台中)出席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推进会

  复兴村是黔东南自治州和麻江县近年来做好人口较少民族——仫佬族扶持工作的示范点,在省、州、县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这里的基础设施、文化卫生及社会事业管理等方面都取得的了明显成效,成为了我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的一个亮点和典型。

省民宗委主任吴军(左一)副主任徐飞(中)在麻江县复兴村调研

   整合资源抓示范带动

  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好作用?麻江县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整合资源抓好示范带动。

  “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和‘国家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挂帮单位支持一点、金融部门信贷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狠抓县级资源整合配套力,积极整合全县交通、水利、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动用一切可用的财力、物力资源,捆绑项目集中投入,加大对重点村、贫困户的帮扶力度。”麻江县县长王镇义介绍道。

  据初步统计,2011年以来,麻江县在全县14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整合资金2.46亿元,实施项目161个,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麻江县还在抓示范建设带动上下功夫,以碧波镇白秧坪村为仫佬族生态移民安置示范村,以龙山镇复兴村作为仫佬族文化特色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投入3800万元建设白秧坪搬迁移民新村,目前一期安置了57户搬迁户。在龙山镇复兴村,整合资金3500余万元修建了民族踩歌堂、斗牛场、通村道路硬化、民居包装、村寨绿化及村寨综合整治,全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如今,一个村庄整洁、风情浓郁、初具规模的仫佬族民族文化特色村庄已经形成。

   调动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在复兴村采访,记者发现该村在村容村貌管理方面做得精细到位,就连村里面的垃圾桶都写上具体管理人员的名字,这样既确保了村有财产不流失,又能对每天的环境卫生起到监督完成的作用,一旦发现垃圾没有及时清运或工作马虎,管理人员将受到处罚。这是该村调动村干和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村务管理,让美丽民族村寨建设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的一个举措。

  据麻江县龙山镇党委书记王雨露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镇党委、镇政府通过会议宣传、政策引导、村规民约、事务公开等措施,从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强群众建设家园,共谋发展的信心。让群众自觉接受和主动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公共财产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发展互助、家庭邻里互帮,共建诚信、和谐的行动中来。

  近年来,龙山镇还结合村寨实际,以“自然生态好、家居环境好、基础设施好、产业发展好、村民素质好、民主管理好”的“六好”目标,确立了“抓党建、促发展、树新风、构和谐”的工作思路,在村组建了“组委会”,实行“诚信龙山、诚信干部、诚信村民”体系建设,规范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我管理从零散到规范。

   产业致富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麻江县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使仫佬族的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在复兴村,按照“优产业、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木器加工、灰拔豆腐和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如今,该村有商品林1万亩,林下养殖20000羽,稻田养鱼300亩,葡萄种植100亩,生姜100亩,并先后建成了8个不同类别的合作社,会员达210余户。

  复兴村村委会主任金化超介绍,种植大户文荣书就是通过产业带动致富的一个典型。2012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回到了家乡,这时恰逢国家对仫佬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大力扶持,脑子灵活的他立刻抓住机会,购买了17头猪发展起了养殖产业,高峰期时年出栏100多头猪。由于有技术、懂兽医、懂行情,文荣书的养殖规模越做越大,很快成了复兴村的第一个养猪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3年,他又投资12万元兴建了养牛场,年均养牛30多头,之后他又开展了林下养鸡和养鹅,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也就是这一年,他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新楼。

  说到今年的收入,文荣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2014年国家在复兴村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项目,作为村民小组长的他又进军种植业,除了自己租种13亩生姜外,还动员本村60多户村民发展了104亩生姜种植,今年,复兴村的生姜大获丰收,平均亩产达7000斤左右,按每斤4元的批发价,每亩毛收入近3万元,农户纯收入1.5万元以上。他算了一笔账,种生姜的收入是种稻谷的近20倍,复兴村今年仅生姜种植收入就达300多万元。

   仫佬族扶持取得明显效果

  近年来,经过国家、省、州、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仫佬族聚居村的基础设施和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记者从麻江县民族事务局了解到,截止目前,全县实施仫佬族村寨道路硬化66公里,修建桥梁10座,实施农户庭院硬化15000平方米,新修沼气池400口,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5处,解决了8878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仫佬族移民搬迁80户,实施整村推进8个。

  麻江县县长王镇义说,从2011年以来,全县凝聚各方力量投入到仫佬族扶持工作中,实施项目100多个,投入资金5520万元,整合发改委、财政、教育、交通、农业、水利等33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近两亿元。通过四年的努力,全县14个仫佬族聚居村基本实现“五通十有”和“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的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目标。通过政策的扶持、项目的支撑、群众的参与,促进了仫佬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160元增加到2013年的5112元。增幅为61.77%。

  “党的民族政策好,仫佬同胞齐欢笑;住房赛过城里人,扶持产业水电路;歌唱政府歌颂党,仫佬率先奔小康”。这是黔东南州仫佬族群众自编歌谣描述他们率先小康建设的情景。黔东南州民宗委党组书记张义兵介绍,黔东南州通过实施扶持项目,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一是农民增收较快,全州仫佬族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58.16元,比2010年的1728元增加了3830.16元,与2010年底相比,有12个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一半以上,14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或以上水平,有一个村二分之一以上的仫佬族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或以上水平,部分农户的收入已超过10万元。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加强。麻江县复兴村用扶持资金修建农家超市,明确产权归集体所有,由村委会租给返乡农民工经营,每年收入18000元租金作为村级公用支出费用,既解决了就业,方便了群众,同时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目前,仫佬族村寨都开设了农家超市或便利店。

   麻江经验值得借鉴

  在这次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副省长蒙启良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小康的标准和下步工作要求。

  蒙启良指出,麻江下司镇清江村和龙山镇复兴村在贯彻落实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当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下一步将明确以清江村为标准,把它推广到其他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

  会上,蒙启良总结出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8个标准:一是道路全硬化,安居公园中;二是户户自来水,家家三网通;三是入学全覆盖,住院账能“冲”;四是病灾不用愁,全保全身松;五是办事在村内,购娱十分钟;六是民主议事好,自治安民众;七是劳力有岗位,一业促繁荣;八是收入过七千,小康火样红。蒙启良说,只要做到以上8个标准,那我们建成的小康就是实实在在的小康,是老百姓得实惠的小康,也是大家公认的小康。

  对下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工作,蒙启良要求,一是成立专门班子、专项职责、台账管理。从省民宗委到县民宗委一直到村,安排专人专项做好这项工作。二是整合资源、体现优先。下一步发改委、交通厅、林业厅等部门要带头,基础设施部分明年63个村要全部搞完,该搬迁的搬迁。三是瞄准市场、培育产业。四是从教育入手,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第五是做好“十三五”人口较少民族扶持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明年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