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领路 小村庄争富

03.08.2015  16:27
  文/图 本报记者 樊园芳 通讯员 姚磊

  玉屏自治县积极探索“党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实体”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实体党建”新品牌,助推农村(社区)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竞相奔富的可喜局面——

乡村调查

  核心提示:近年来,玉屏自治县应势而谋,以细胞工程、城村联建、驻村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党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实体”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实体党建”新品牌,助推农村(社区)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竞相奔富的可喜局面。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支两委告别了以往到部门、单位讨钱运转过日子的尴尬境况。

  如今,玉屏69个行政村中,有35个村(社区)发展了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有21个村挂牌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建立温氏养殖小区12个,投产后预计年出栏生猪17200头;通过镇村联建、村级自主发展的经济作物种植,共种植黄桃3960亩、油茶1020亩、中药材1400亩,年内即可产生经济效益。

  千亩生态葡萄园

多品共生季季有果

  瞧,照片上葡萄架下这群鹅多欢啊!

  这里就是位于玉屏自治县新店乡新店村的新店生态葡萄现代农业园区。

  7月23日,420亩水晶葡萄硕果累累,几名工人正忙着在葡萄园外焊接钢管,建设葡萄分拣室,还有半个月,葡萄园即将进入采摘期,届时,这一串串的葡萄就会变成钱,让大伙的腰包鼓起来。

  看着眼前的累累果实,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

  而今,荒坡变成了果园,荆棘与杂草变成了葡萄、李子、桃子等各种果树……

  如此巨大的变化,源于新店村党支部建设“实体党建”,采取“农旅结合”的发展战略,在高效生态循环特色农业上做文章,打造千亩生态葡萄园,带领农民致富,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内在实力,有力助推农旅产业发展。

  2013年,新店乡积极鼓励具有农林技术的党员干部创业,带领农民群众一起发展种养业,打消了农民群众不懂种养技术、不敢干,不懂管理,放不开手脚干的顾虑。

  许吉平是新店乡农推站的职工,有着过硬的农林知识,“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品共生就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至少要保证季季有果。”许吉平说。

  在他的带领下,新店村5户村民成立了生态葡萄专业合作社,实施了千亩葡萄园建设,其中高山葡萄300亩,水晶葡萄400亩,美国红堤200亩,柚子100亩,今年开始进入挂果期,亩产400公斤左右,2016年进入盛产期后,亩产值可达上万元。

  为打造生态葡萄园,合作社每年都要购买大量有机肥,今年初,园内建起温氏养殖小区,两栋标准化圈舍内养殖了1000头生猪,猪粪来为果树施肥,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节省了成本。

  创业难——上山没有路,找来挖机挖;种葡萄没有技术,外出考察学习;群众不支持,挨家挨户动员……

  而今,走在园区内,蜿蜒的硬化路面直通山顶,站在一座在建的观景亭旁极目远眺,成片的葡萄园和经果林随着山势绵延起伏。

  合作社社员郭洪春告诉记者,在许吉平的带动下,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葡萄种植合作社,短短两年时间,荒坡披上绿衣,合作社社员也从最初的几户增加到几十户。

  下午时分,随着一阵嘎嘎声,数百只鹅从山坡一路下来,经过葡萄树,欢腾地跳进水池,清澈的湖水泛起阵阵涟漪。

  水面上,几处走廊和亭台相连,相映成趣。水池边,一个农家乐山庄正在装修,主人告诉记者,山庄今年底就能接待客人了。

  陪同记者采访的村干部介绍,下一步,园区规划面积将达到2000亩。

  村里将扩大果树种植规模,栽培红心猕猴桃、蓝莓等精品水果,让园区四季有鲜果,继续发展温氏生猪养殖场,走循环产业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旅一体化,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实现就近就业,壮大集体经济。





乘上“三驾马车

空心村变实心村

  夜幕降临,清风拂面,村民们吃过晚饭,稍事休息,便一手拿着蒲扇一手提着小板凳,准备去纳凉,此刻,小广场上已经响起了音乐声,村里的妇女们开始跳舞了……

  7月24日傍晚,记者来到朱家场镇桐木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村民富裕了,也讲究生活质量了。”桐木村村支书唐文成说,村里产业发展起来,大家的日子好过了。

  村里发展的是什么产业呢?

  “跟我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唐文成笑着说,把记者领到了桐木温氏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圈舍映入眼帘。走进电脑监控室,一个宽大的电视屏幕上,10格视频画面将10个圈舍中的场景“一网打尽”。

  2014年,玉屏自治县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在当地注册成立“玉屏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建设生猪生产基地。

  公司负责饲料原料采购及加工、种苗生产、技术服务配套、肉猪回收销售等环节,家庭农场负责饲养肉猪环节,公司以保证合作养殖户养猪有适当利润的价格回收肉猪后销售。

  经过考察学习,温氏养殖小区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村委会流转土地50余亩,发展10户村民筹资360万元,修建标准化圈舍10栋,每栋圈舍可养殖生猪300头,每年可出栏生猪6000余头。

  养殖小区采取“村办企业+养殖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头猪提成2元,作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唐文成告诉记者,第一批生猪4月20日进入养殖场,还有两个月就可以出栏了。

  如今,村委会又在养殖小区周边流转土地400余亩,按照立体农业和种养结合的立体模式,种植黄桃等精品水果。

  在桐木村一隅,一排楼房整齐地包围在围墙内,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被闲置多年的桐木村村小学,如今成了桐木村面条加工厂。

  今年初,桐木村村支两委与驻村干部就如何发展好村级集体经济进行了谋划。

  经过慎重考虑,村里决定利用闲置的校园办起面条加工厂,通过贷款、村民入股等形式筹集资金64万元办起的面条加工厂,采用“村办企业+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运行管理,利润除去分红,余下部分由村集体进行分配。

  在面条厂打工的贫困户吴凤仙,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入股面条厂,如今不但是这里的股东,也是工人,收入除了工资还有分红。

  如今,面条加工厂正在积极申请商标,下一步,面条不仅要卖到周边乡镇,还要进超市、进市场。

  为了保障面条质量,村支两委还与驻村干部一起发动群众利用闲置土地种植小麦。村里计划发展小麦种植500余亩,做原生态、无添加剂的放心面条。

  此外,村委会还盘活村活动室资源,将村活动室一楼租赁,每年10800元租金全部划归村集体经济。

  唐文成告诉记者,让村集体的腰包鼓起来,把空心村变成实心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将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经费开支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村集体账上有了钱,村干部不用再跑部门,到处伸手要钱解决办公经费了。





闲置土地做文章

种养结合奔小康

  7月24日,烈日炎炎。记者驱车前往朱家场镇前光村。

  刚入村口,一幅巨大的前光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实体党建”产业布局规划图矗立在山腰。规划中的黄桃种植示范区、油茶种植基地、生猪养殖小区一目了然。

  前光村是玉屏自治县缺水最为严重的行政村,村支部书记万玉文告诉记者,由于村子周围没有水源,全村2000多亩田土都要靠天吃饭,村民们种地的收入很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全村1200多人,最困难的时候,有400多人拿低保,村里20岁到50岁之间的青壮年,基本上外出打工,村里三分之二的土地无人耕种,大量搁置的土地让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们看着心痛。

  为此,2014年,村支两委确定利用村里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流转种植黄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62户农户筹集60万元创业资金,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农民自己种植等方式成立了“黄桃农民专业合作社”,栽种黄桃620余亩,猕猴桃150余亩。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运行管理,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

  基地产生效益后,抽取当年纯收入的5%注入村级集体经济。

  走在前光村山坡上,去年种上的黄桃树大的已经有1米多高。

  刘江是村里第一批种植黄桃的村民,长期在外从事建筑工作的刘江告诉记者,去年一回到家,村干部们就上门给他宣传政策,告诉他发展种植、养殖业的打算,他自己也去考察了一下,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优质黄桃市场前景看好,就决定留下来在家发展。

  如今,刘江和妻子一边在家打理8亩黄桃园,一边在周边工地打工。

  刘江喜滋滋地邀请记者:“到2017年,我家的黄桃就挂果了,到时候你一定要来,尝尝我家的黄桃!”    

  走在前光村阡陌纵横的田埂上,绿油油的禾苗长势喜人,田埂边,一个个小水窖星罗棋布,在前光村,这样的水窖有56个。

  为了解决前光村用水困难的瓶颈,近年来,有关部门整合资金项目,不但修建多处水窖、水塘满足农田灌溉需求,还在用水最为困难的几个村民组打了5口深井,基本解决了全村1200多人的饮水问题。

  有了水,前光村的发展前景更广阔了。

  翻过一座山坡,沿着刚挖开的石子路向前走,在一片凹地,十多名工人正在搅拌泥沙、砌砖、搭钢架。

  工人告诉记者,大家都在赶工建“温氏生猪养殖小区”的圈舍,到10月份,养殖小区就能完全建好,就可以引进猪仔了。

  村支两委通过引进“温氏养殖”企业,流转18亩土地建设养殖小区,一期建设的7个圈舍,今年10月就可投入使用,一年能出栏生猪4200头。

  村里计划把30户贫困户集中起来,采取“公司+支部+贫困户”的模式代养生猪,猪出栏时,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万玉文告诉记者,前光村368户村民,还有117户贫困户,下一步,村委会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带领村民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林下养殖、生猪养殖等多个产业,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