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全国第二个“扶贫日”贵州活动新闻发布会在贵阳召开

12.10.2015  13:06

10.17全国第二个“扶贫日”贵州活动新闻发布会在贵阳召开

 

本报讯  10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贵阳召开10.17全国第二个扶贫日贵州活动新闻发布会。贵州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哈思挺主持会议,省扶贫办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周兴,省扶贫办人事处处长姚正琼,省扶贫办对口帮扶处处长彭锦斌参加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对贵州省第二个“扶贫日”的活动主题、内容以及活动安排进行了介绍。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二个“扶贫日”,贵州“扶贫日”的活动主题为“扶贫济困、你我同行”。在“扶贫日”期间,将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一是贵州省将通过视频、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途径向全省发布“扶贫日”活动倡议书和扶贫公益短信,公布捐款方式和捐款账号等信息。二是将在贵阳市筑城广场举办贵州扶贫开发成就图片展,通过图片资料展示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三是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开展全省社会扶贫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从全省范围内评选出社会扶贫的50个先进集体和50名先进个人。四是邀请部分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对口帮扶城市分管领导,开展整县脱贫的万达集团及省内外开展社会扶贫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个人代表等,参与制作一期主题为“社会扶贫与脱贫困奔小康”电视对话节目。五是将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和电视直播形式开到乡镇(社区、村)。会议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日的重要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该省扶贫开发工作,并在大会上表彰一批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据了解,此次贵州“扶贫日”系列活动在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张广智,副省长刘远坤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省委、省政府各1名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扶贫办、省通信管理局、团省委、省工商联、省广播电视台各有关单位按各自分工具体负责。目前,各地各有关部门正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狠抓落实,各项活动筹备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本次发布会有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等20多家媒体参加,记者围绕扶贫日活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创新社会扶贫方式等热点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提问。


与记者互动问答

 

中国新闻社记者:去年,扶贫日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亮点频频,请问与第一个扶贫日相比,第二个扶贫日将有哪些突破?

周  兴: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曾经说过,扶贫开发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为了打好这场攻坚战,在1017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抓好这个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在今年的扶贫日中要突出一些与去年不同的特点和方式,归纳起来就是12个字: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今年的扶贫日和去年相比的不同就是这12个字,如果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高、广、深、实。

规格高。在今年扶贫日活动中,10月18日将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一次是扶贫开发历史上的一次规格很高的会议,我们将比照省委全会的形式召开,届时有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班子的领导都将出席,所以这一次的规格是非常高的;

有广度。就是范围广,首先,这一次不仅省一级要举行扶贫的成就展活动,同时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也将同时举行扶贫成就展。第二,我们的扶贫成就展不仅是要展示这些年来扶贫的成就,也要展示从1978年以来,经过大规模开发扶贫、87扶贫攻坚、新一轮扶贫开发、以及我们新阶段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年的扶贫日活动在展示贵州扶贫开发工作方面是有广度的;

视角深。本次活动将制作一期主题为“社会扶贫与脱贫困奔小康”电视对话节目,并邀请国内和省内的一些知名人士来进行电视座谈,由他们来帮贵州扶贫问诊把脉、开方抓药,共同支持扶贫开发,为贵州的扶贫开发献计献策;

出招实。这一次扶贫日活动还会有很多实招,我省将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2013年我省出台了“1+2”扶贫政策,当时这个政策里面有一条就是贫困县的考核办法,这个办法出来以后,可以说是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然后随着在今年年初又出台了“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是“1+6”文件,这个文件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所以这一次扶贫日,就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出一套政策组合拳,用特殊的方法来推进扶贫开发的要求,还将再出台一个政策组合拳,预计这套组合拳是“1+10”方案,这个方案不仅是有一个重要的扶贫开发决定,而且还将涉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等各个方面,这套政策组合拳的提出必将有利地推动我省的扶贫开发,可以说是这套组合拳体现了强基础、扶产业、提素质、创机制、惠民生的根本理念,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一届跟着一届干、一届跟着一届努力,构筑贵州扶贫开发的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坚定决心,我们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和这一次1017扶贫日活动的开展,必将为贵州扶贫开发翻开新的一页,让贵州扶贫开发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日报记者:扶贫开发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省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将在哪些方面用力? 

姚正琼: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很重要。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既要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要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近年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苦干脱贫的热情,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具体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示范引导,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近年来,结合实施产业扶贫,全省每年都要重点培育脱贫增收示范户,发展设施蔬菜、设施养殖、高效林果等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增强群众的致富本领。每年都单列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如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对贫困户中未升学、未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教育给予定额补贴;对有外出打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行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围绕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同时,结合开展科教扶贫工作,大力推广种养新品种和农业实用技术,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是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针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的实际,通过举办贫困地区干部培训班、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引领他们学会用长远眼光来看待发展问题,转变“等、靠、要”观念,变“苦熬”为“苦干”,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四是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脱贫致富“领头雁”。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三支队伍”建设,把扶贫开发寓于基层组织建设之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已有成功做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切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典型施策,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时要通过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做到区域发展、产业扶持和到村到户“两轮驱动”、深度融合,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两线合一、减量提标”,帮助“两无”人口“脱穷困”;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以制度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帮助贫困群众“破穷障”。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社会扶贫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设立了扶贫日,如何使扶贫日活动影响延伸下去,使之常态化,切实取得成效?

彭锦斌: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起,中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这是中国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去年第一个国家扶贫日,我省组织开展了以“扶贫济困,崇德向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开了个好头,取得较好成效。今年第二个国家扶贫日,将组织开展以““扶贫济困,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五个一”系列活动,必将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我们将借助国家扶贫日这个重要平台,深入持久地开展扶贫日活动,使之成为常态化扶贫。

一是注重制度设计。将扶贫日活动中一些成效明显的做法与措施,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使之长期有效开展。比如,我们制定了“扶贫日”公募资金管理办法,并报请省政府批准实施,按照“接收捐款与捐物相结合、省内捐赠与省外捐赠相结合、扶贫日捐赠与经常性捐赠相结合、统一捐入公募账户与选择其他形式捐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募,所募物资接受监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监督,确保公募资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提高公信力,维护好社会爱心人士的热情。还有,我们建立了社会扶贫激励机制,对社会扶贫中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评比表彰活动,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今年,我们还将建立“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实行包干扶贫”的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扶贫对我省9000个贫困村的全覆盖。

二是搭建互动平台。我们搭建了社会扶贫互动式工作平台,在贵州省扶贫开发信息网站开辟扶贫济困“直通车”专栏,并长期开启,按照“扶贫济困、崇德向善、信息公开、供需互动、精准帮扶”的原则,实现援助方和求助方信息发布与互动救助公开透明,开展援助人与求助人点对点的精准帮扶,使扶贫济困活动常态化。

三是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目前,我省社会扶贫主要有31个中央单位(央企)定点扶贫、8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省内外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扶贫以及军队参与扶贫等。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定点扶贫工作,强化对口帮扶,大力倡导民营企业扶贫,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广泛动员个人参与扶贫,促进社会扶贫长期化。

四是创新社会扶贫方式。借鉴万达集团帮扶丹寨整县脱贫行动模式,搭建我省国有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新型平台,今年我省从省国资委监管和中央在黔国有企业中,选择了12家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一对一”结对帮扶12个扶贫开发任务重的贫困县。大力开展扶贫志愿行动,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为贫困地区提供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文化下乡和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志愿服务。积极打造扶贫公益品牌,争取“光彩事业”、“希望工程”、“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全国性扶贫公益项目在我省实施;着力打造“春晖行动”、“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助学工程,圆梦行动”等针对贫困地区“一对一”结对、手拉手帮扶的本地扶贫公益品牌,使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

五是加强和改进管理服务。积极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支持。全面落实针对帮扶单位、企业及个人的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扶贫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与合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努力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贵州都市报记者:我们知道,扶贫日当天有很多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扶贫,如何来更大范围、更深入地引导、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方式呢?         

彭锦斌: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努力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方式。

        一是推进集团帮扶工作。把以县为单元开展集团帮扶作为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平台,按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1名在职省领导负责牵头联系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将全省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队、大中型国有企业等扶贫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领导推动、产业带动、部门联动、干群互动”的作用,组建扶贫集团,实行整体推进。目前,共有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39位在职省领导在39个重点县开展“集团帮扶”工作。

        二是构建社会扶贫网络服务平台。在去年“扶贫日”期间,省扶贫办在贵州省扶贫开发信息网开辟扶贫济困“直通车”专栏,按照“扶贫济困、信息公开、供需互动、精准帮扶”的原则,搭建起社会扶贫援助方和求助方信息发布与互动救助平台,实现扶贫济困供需见面,实现援助人与求助人点对点精准帮扶,使扶贫济困活动长态化。

        三是倡导扶贫志愿行动。我省积极开展各种扶贫志愿者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通过有组织的技术推广、紧急援助、现场传授、示范演示、远程支持等方式,以定期轮换的形式向贫困地区派遣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文化下乡和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四是打造扶贫公益品牌。我省积极争取“光彩事业”、“希望工程”、“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爱心包裹”等全国性扶贫公益项目在我省实施,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同时积极打造“春晖行动”、“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助学工程,圆梦行动”等针对贫困地区“一对一”结对、手拉手帮扶本地扶贫公益品牌。

五是认真开展社会扶贫各项试点。从今年实施的“百乡千村推进计划”1000个贫困村中,重点选择了100个村,每个试点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启动了全省农户安装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光伏发电项目——盘县岩脚村光伏发电项目,指导铜仁市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开展“农村淘宝”和杭州市在黔东南州开展的电商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