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总再推力举打造集体协商“升级版”

10.06.2014  11:56

 

      下发《深化集体协商工作规划(2014-2018年)》和《关于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增强集体合同实效的意见》,绘就提质增效蓝图,力求职工对开展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工作的综合满意度稳步提高

  中工网讯 (记者王娇萍 郑莉)提升质量、增强实效是当前深化集体协商工作的关键所在。为切实打造集体协商的“升级版”,全国总工会已先后下发《关于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增强集体合同实效的意见》和《深化集体协商工作规划(2014-2018年)》(以下简称《意见》和《规划》),明确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实现“在集体协商建制率动态保持在80%的基础上,集体合同所覆盖职工对集体协商的知晓率达到90%,职工对开展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工作的综合满意度稳步提高”。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职工在收入分配上“话语权”、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集体协商近年来得到快速推进。特别是全总制定下发《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以来,在各级工会的努力下,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和实施取得明显进展,有效增强了劳动关系双方协商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工资收入。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率达80%以上。

  但毋庸讳言的是,集体协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集体协商职工参与程度不够、协商过程流于形式,一些集体合同内容不够详实具体、实际作用不明显等。基于此,此次出台的《意见》和《规划》围绕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增强集体合同实效这一中心,提出了集体协商新的工作方向、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意见》明确指出,“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增强集体合同实效的要求是,努力推动实现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系统科学、协商准备全面充分、协商内容详实具体、协商程序依法合规、协商过程真谈实谈、协商结果公平合理、协议履行及时有效。

  《规划》则对今后5年集体协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提出量化指标,包括百人以上已建工会组织企业建制率保持在90%以上;全国专兼职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规模保持在15万人以上,其中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全国各级工会每年培训从事集体协商工作的工会干部和集体协商指导员24万人次;5年共形成100个行业、300个企业、50个区域集体协商典型,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和《意见》都对建立集体协商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作出明确规定。如,要求基层工会实施集体协商职工满意度测评;推动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把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纳入劳动监察内容和企业守法诚信档案;把开展集体协商作为企业评选五一劳动奖状、模范职工之家和授予企业经营者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等。这些“硬条款”大大增强了《规划》和《意见》的刚性,而最终目的是要使越来越多的职工对集体协商效果 “感受得到、能够认可、趋于满意”。

 

【解读1】

  深化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和实施的重点形式和主攻方向是什么——

  行业集体协商处于核心地位

  无论是《意见》,还是《规划》,都明确提出突出抓好行业集体协商。对此,全总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表示,这是由行业集体协商在集体协商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

  事实上,从2009年全总专门出台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性文件,到2011年的《三年规划》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确定为三项工作重点之一,再到这次相继出台的《意见》和《规划》强调突出抓好行业集体协商,并提出全国每年培育20个、5年形成100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行业集体协商典型,都不难看出,全总推动行业集体协商的方向越来越明确、部署越来越全面、要求越来越具体。< 详细 >

  【解读2】

  如何破解工会“不会谈”、“不善谈”难题——

  培养自己的谈判专家

  集体协商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了解政策、熟悉法律、精通业务、善于协商,具有较高的协商谈判能力。实践也表明,谈判代表的素质是影响谈判成败和谈判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前我国集体协商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大多数工会干部缺乏集体协商方面的法律政策和专业知识,缺少集体协商的经验技巧,加之工作岗位轮换较频繁,对集体协商工作熟悉程度不高,一些企业工会发挥作用不到位、基层工会干部维权保护措施欠缺等因素,导致许多工会干部在集体协商工作中力不从心,无法完全履职,难以与企业形成均衡的力量对比和开展真正的利益博弈。< 详细 >

   【解读3】

  为何要求“分级分类培育一批集体协商典型”——

  以点带面事半功倍

  此次出台的《意见》和《规划》对“分级分类培育集体协商典型”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基于以往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取得的成功经验。

  从温岭羊毛衫行业协商到邳州板材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从武汉签订全国首份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到大连高新区软件行业签订首份针对“白领”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从江苏、浙江“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行业集体协商,到上海根据区域、行业特点推行更加灵活的协商模式…… < 详细 >

【解读4】

  如何提升职工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让职工从集体协商中得实惠

  让职工“感受得到、能够认可、趋于满意”,这是评价集体协商质量和集体合同效果的关键指标。为此,《意见》和《规划》都强调开展集体协商必须重视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同时要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开展集体协商,如果没有广大职工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广泛参与,工会就会在协商中失去源于职工群体高度参与而产生的整体行动力,也会使集体协商偏离原本的运行轨道。”全总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如是说。 < 详细 >

  【解读5】

  整合资源、合作联动的良性局面如何形成——

  集体协商提质增效的工会路径

  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增强集体合同实效,是加强集体协商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工会切实维护职工权益的迫切需要。正如《意见》中要求的,各级工会应将其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更好履行基本职责、赢得职工群众信赖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那么,工会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让《意见》和《规划》真正“落地”?全总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表示,各级工会在进一步巩固集体协商建制率的基础上,要着力提升集体协商质量,推动形成制度支撑有力、机制运转高效、职工参与广泛、实施效果明显的集体协商工作新局面。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