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六个美”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27.03.2015  16:10

    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27日电  为建设和谐、美丽、幸福新农村,赤水市按照以坚持服务旅游为导向,以“两河两线”为重点,以“两园一栈”为目标,以“双引进(引企入村、引民入会)、四提升(提升群众素质、提升环境绿化美化、提升文化建设、提升产业支撑)为抓手,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按照升级型、特色型、普及型分类推进创建,突出自然风貌、生态庭院、文明时尚、文化内涵、产业发展,打造“处处是景、村村休闲、家家花园、人人幸福”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重点创建市级升级、特色型示范点2个,县特色型示范点14个,整镇推进普通型2个,整村推进普通型9个。

    一是以彩林工程促山川美。以“绿色贵州•月月造林”为载体,大力实施高速公路重要结点绿化美化、村寨及散居农家绿化美化工程,多模式配置、多树种栽植、多颜色搭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按照点、带相结合的思路建设森林(草花)景观长廊。点即重点景区道路沿线零星小面积坡耕地,通过土地流转形式,“”状播撒草花,“”即高速公路及重点景区道路沿线两侧重要节点醒目位置的坡耕地10米范围内的坡耕地,通过土地流转形式“”状播撒草花或 “”状栽植经果林。2015年规划建设森林(草花)“引爆点”64个,面积4000亩,投入10000余万元。其中建设草花“引爆点”面积600亩;栽植经果林面积1250亩,花卉苗圃1800亩,景观林350亩。

    二是以环境整治工程促村庄美。以“多彩贵州•文明赤水”为载体,按照两园一栈(把村庄打造成公园、把庭院打造成花园,把农房打造成乡村客栈)标准完善村庄功能。加大“五乱”整治力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庭院美。实现房前屋后花团簇拥、果树成荫,干净整洁;把“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融入到庭院中。二是居所美。在提升庭院美的同时,注重居室美,室内物放有序,厕所、卧室、厨房、过道干净整洁。三是环境美。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高标准、高规格集中打造靓丽村庄。

    三是以提升素质工程促人文美。以“农民夜校”为抓手培养创业型农民。引导农民学习各项惠农政策、扶持政策、扶贫政策、开发政策等,提升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强化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推广,引导农民学习现代耕作和栽培技术、农机操作技术,提升农民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引导农民学习现代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现代物流技术,提升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引导农民学习生产维权、经营维权、财产维权、人身伤害维权知识;加强普法教育,创新普法形式,使广大农民明白权利懂得义务,提升农民运用法律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以“核心价值观进万家”为抓手培养尚善型农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百姓龙门阵、“道德讲堂”、“积德榜”、“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双算双恩”、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广泛开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寨、文明乡镇评选,塑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边典型;围绕乡村治安、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植树造林、公共卫生等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加强农村的社会公德建设。广泛开展孝老爱亲、好公婆、好儿媳、孝心少年等评先,加强农村的家庭美德建设。整治乡村医疗广告泛滥问题,加大农村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推进正能量进乡村。以乡贤文化为重点,加强乡村德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历代乡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家风家训,延续传统村文脉,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增强农村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培养快乐型农民。加大对农村文化投入,认真实施好“农民文化家园”、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视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民生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文化协会,培养农村文艺骨干,保护农村文物古迹,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创作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组织开展好群众文体活动,开发好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彰显农村文化特色和魅力。开展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健身器材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使群众娱乐、运动、习惯、生活时尚化。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农民春晚、乡村赛歌等乡村自办文化,培育和引导农村文化市场,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四是以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工程促进生活美。将围绕偏远乡村的民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2015年计划完成投资37000余万元,受益群众100000余人。其中小康电建设工程项目计划投资4000余万元,受益8个乡镇(街道办)30000余人;小康寨建设融资贷款资金2300余万元重点投入2个小康寨建设市级重点示范镇和10个小康寨建设县级示范村,受益群众5000余人;小康路建设预计总投资13400余万元,硬化乡村公路220余公里,直接解决10个村30000余群众的出行问题;小康房建设预计总投资7900余万元,受益群众3700余户20000余人;小康讯计划完成投资200余万元;小康水建设预计总投入资金9300余万元,解决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饮水2.7932万人,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8955万亩,新打机井10眼,配套机井11眼。

    五是以 “产业提升工程”促创业美。以“引企入村、引民入会”为抓手,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紧紧围绕遵义市农业产业“十百千”工程和“三下乡”(资金下乡、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工程,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收入多元化为核心,积极推动工作的落实,全力推进农旅融合与农工融合;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高效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加工业发展。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订单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微企等规模经营实体做实做大做强,提升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抱团发展,形成村村有企业、有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建园区、建厂房,把资金变成资本,把住房变成厂房,把农民变成工人和业主,使之成为集科研开发、产品生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投入8300余万元。

    六是以“精品工程”促品牌美。围绕主干道、景区周边、湿地公园、高山度假区等建乡村客栈,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打造成旅游接待点、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点和全面小康的示范点。市级升级特色型主要围绕天台镇凤凰村湿地公园和复兴镇凯旋村旅游环线来打造。天台镇凤凰村重点围绕湿地公园建新村,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功能,绿化美化新村环境,美化亮化农户室内外环境建设乡村客栈,整合相项项目投资4100余万元。复兴镇凯旋村重点围绕凯旋村旅游大环线高标准改造沿线农户房屋,建乡村客栈,发展石斛产业,引入企业建设石斛大观园,整合相关项目完成资金投入3900余万元。

    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将切实解决偏远乡村的居住、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仍然较差和群众期盼雪中送炭等问题,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打造成旅游接待点,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全面小康的实现点。(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