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千企帮村探出扶贫新路子

20.10.2014  19:56

    这是工业城市六盘水的一次全新尝试——2013年6月开始,1366家非公企业“牵手”1174个行政村,共同奔向致富小康路。

    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业反哺农业”,而是站在更高层面上的产业反哺,一企帮一村、多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多种共富模式,让不少贫困村摆脱了“有心无力”的窘境。

    一年多来,六盘水以“千企帮村”活动示范点打造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推动“千企帮村”活动深入开展。

    六枝特区新干线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开发六枝特区岩脚镇岩脚村、高桥村种植、养殖业,带领2000余农户致富,捐资130余万元进行新农村建设,解决1000余人就业。

    盘县紫森源集团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中沙村、下沙村植树造林、捐资助学、新农村建设及老年人慰问等,解决当地就业1500多人。

    贵州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捐资3160万元支持钟山区双戛乡、水城县勺米镇、化乐乡、鸡场乡坪地村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地2800余人就业。

    六盘水黔润肉食品有限公司捐资53万元帮助荷城街道办杉树林社区进行新农村建设,向德坞街道办乌砂寨社区捐资5万元帮助学校建设,解决当地130余人就业。

    ……

    六盘水将自身辖区内企业众多的优势真正发挥了出来,形成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互赢”的良好局面,真正把“千企帮村”打造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展现社会形象的平台,把帮扶地建设成为企业回报社会的爱心基地和共同富裕的实践基地。

    在当地干部看来,“千企帮村”是一场双赢的棋局。它不但搭建起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同步小康建设的重要平台,更给了许多落后乡镇后发赶超的可能。

    笔者在采访时注意到,一些类似的故事在六盘水的农村被广泛流传——企业家们通过提供技术、市场、资金等支持,帮助大学毕业生和打工者回乡创业;扶持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新型致富带头人;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规划、筛选并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推进特色资源开发。

    在外力的作用下,六盘水的农村内部也渐渐发生着变化:传统生产模式得以改善,农民思想观念更加解放,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不断优化。

    如今,“千企帮村”模式在不断探索中愈发成熟,“自愿参与、就近帮扶、互利双赢、长期合作”四项原则、“不摊派、不下硬指标、不搞一刀切,积极引导非公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优势,量力而行”的发展思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村容村貌改善、突出关心困难群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展重点,都在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形成多形式、多模式、可持续协调推进的村企共生模式。

    笔者还了解到,非公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拓展,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村落向现代村镇、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三个转变”,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探出了新路。

    目前,六盘水共有1366家非公企业、86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4个县区共33703名职工参与结对帮扶工作,结对帮扶1174个行政村,帮扶农户70013户,帮扶群众245542人,协调项目2224个,协调资金26.5221亿元。(陈诗宗 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