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 精准扶贫闯新路

20.04.2015  12:54

资源变股权 资金变股金 农民变股民 

六盘水 精准扶贫闯新路

 

        这是一次农村改革的深度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地处乌蒙山区的六盘水探路“股份制”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有效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60岁的盘县莫西里村村民刘学周怎么也没有想到,“股份制”改革改到自己头上。

  “空壳村”莫西里从前年起将位于乌蒙大草原入口处的旅游用地80亩,统一“打包”经营,村民或以土地,或以现金“入股”,所有土地都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管理,打造农家乐、门面、农贸市场等。

  莫西里村的股权结构为,村集体以荒山荒坡土地折价60万入股,没有占到土地的农民现金入股360万,被占承包地的农民除土地折价入股240万之外,还以现金再入股360万。

  目前,民族风情街基本建设完毕。村干部预计,今后每年收入可达200万元,入股农户能从中分红,村集体每年也有近20万元的收入。

  “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7%,农业总产值占GDP的11.7%,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2736元扶贫标准,至今仍有46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8%,贫困发生率高达17.91%。”六盘水市扶贫局局长王成刚说。

  既要“普适性”,又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如何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让农村的资产不再“沉睡”?六盘水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寻找到了最佳路径——股份制。

  按照股份制要求和“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六盘水开始启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借此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据统计,两年多来,六盘水共完成土地流转60.85万亩,去年,该市共有22万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

  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六盘水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六盘水创新地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外),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仅去年,该市就整合各类资金15亿元,撬动社会投入30亿元参加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等建设,全面推动农村综合发展。

  同时,强化利益分配的导向作用,按照企业占55%、村集体占5%、农民占40%的分配模式,建立完善三者利益分配机制。据统计,去年,六盘水参与“三变”改革的20余万农民人均增收3936元。

  农民变股民,让农民群众富起来。六盘水“立足农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实际的效果如何?一组数据可以印证——

  去年参与土地流转的2.86万户、10.1万农民实现户均增收4434元、人均增收1128元;

  去年共有8万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人均增收1020元以上;

  去年共有20余万农民通过创业就业,人均工资收入达5000元以上。

  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引导下,六盘水的农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自我滚动发展的空间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农民既得到了“”,更学会了“”。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三变”改革,六盘水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破碎的土地集中起来、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扶贫资金整合起来、传统种植改变过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股权化扶贫,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去年,六盘水共消除157个“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958万元,比2013年增加2477万元,增长22.6%;“空壳村”占比从2013年的53.8%降至38.4%,预计今年将全面消除空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