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科技厅与贵州省农科院共同举办全省“十二五”南繁育种科研工作总结会

22.11.2016  17:03

近日,由贵州省科技厅与贵州省农科院共同举办的贵州省“十二五”南繁育种工作总结会议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雷文蓉、贵州省农科院院长赵德刚教授出席并讲话,省农科院副院长何庆才主持会议,副院长周维佳作全省“十二五”南繁育种科研工作总结,副院长陈泽辉作玉米南繁育种科研学术报告。会议还邀请了甘肃五谷种业董事长李世晓作《玉米流程化育种的体会》学术报告,华南农大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作《籼粳型杂交水稻进展与展望》学术报告。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项志宏,省农科院院长助理宋红艳、院机关相关处室负责人,省水稻研究所、旱粮(高粱)研究所、园艺研究所、油料(香料)研究所、蚕业(辣椒)研究所、亚热带作物(生物质能源)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资源(现代中药材)研究所,贵州大学水稻所,以及来自贵阳、遵义、安顺、铜仁、毕节、黔南、黔东南、黔西南等全省南繁科研育种单位负责人和科研人员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

雷文蓉充分肯定了贵州南繁科研育种成就,以及对服务和推动贵州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巨大贡献,并高度评价了南繁育种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雷文蓉强调,种业研究是一项农业科研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工作,南繁育种科研不仅长期要在田间忍受高温烘烤等,更要承受育种资源获得预期成果的低可能性,我省南繁育种科研取得相当数量的成果,并在生产上发挥积极作用,贵州南繁育种平台建设功不可没。

雷文蓉指出,加强南繁育种科研,需要进一步传承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种质资源的消失,共享种质资源和公共平台设施,互通有无、权益相当,实现田间观测与实验检测相结合;要培养壮大学科团队,细化分工合作,按照领域互补、团队互补的方向来融合队伍;要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使研究目标尽量与产业结合紧密,注重农民增收和自身竞争力提升;要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的开展科研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赵德刚指出,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得到省科技厅、省农委、省财政厅等部门大力关心支持,南繁育种科研经费支持逐年递增,基地设施和试验条件不断改善;全省17家南繁育种科研单位和10多家种业企业,依托南繁育种基地,在水稻、玉米等作物方面实现了材料创制与亲本繁殖的重大突破,在辣椒、番茄、薏苡等作物新组合测配、试制与亲本材料鉴定以及群体繁殖与杂交种纯度鉴定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在作物新品种审定、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奖励、科技论文发表与专著出版、地方行业标准制(修)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凝结着贵州农科人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求真务实、克难奋进,团结协作、合力攻坚的南繁育种科研人形象。

赵德刚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新常态下我省南繁育种科研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出台的鼓励和支持南繁育种科研工作的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大力争取各级各部门在南繁科研育种工作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条件支持,充分发挥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科研人才队伍潜力。要积极创新与时俱进的管理运行思维模式,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交流合作,尽力克服影响南繁育种科研土地租期短、租用困难,试验基础条件不足,以及影响南繁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与统筹协调的不利因素,整合育种科研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会前,赵德刚一行还前往九所、海棠湾、荔枝沟等贵州省南繁育种科研基地,看望南繁育种科技人员,实地查看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等作物南繁育种科研基地建设情况,听取南繁育种科研工作及基地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