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兴仁人”——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黔西南州兴仁纪实

02.06.2014  19:11

  自1995年开始,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定点帮扶黔西南州兴仁县,到今年已经整整20年。2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怀着对兴仁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一年接着一年干,接力改变着帮扶对象的面貌,谱写了一曲曲爱民助民的赞歌。

  领导干部和科学规划

  前几天,省人大同步小康工作队队员秦琴来到兴仁县百德镇银厂村的山头,发现今年种下的1000多亩葛根长出了嫩芽,满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

  去年7月底,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龙超云来到百德镇开展“讲访帮促”。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提出要了解百德干部群众建设什么样的百德的愿景,做好发展规划。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就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和“”。

  去年8月12日,袁周副主任组织召开省人大帮扶兴仁县百德镇扶贫工作座谈会,邀请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农科院等单位13名专家与兴仁县及百德镇有关负责人共同论证帮扶项目,制订同步小康详细规划。

  龙超云副主任组织召开省人大机关帮扶工作协调会,加强机关各部门联系沟通,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建立健全帮扶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其后的几个月中,省人大先后组织县、镇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了解葛根生产,邀请省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方面的专家多次赴百德镇实地考察调研,最终确定百德镇“一药、一畜、两果”产业发展方向。“一药”以发展葛根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一畜”以发展商品牛为主的养殖业;“两果”以发展核桃干果和五星枇杷种植业。

  同时,省人大组织省发改、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方面的专家4次赴百德镇实地考察调研,确定了百德镇2013-2016年同步小康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组织专家论证,丰富和完善了百德镇小城镇建设的内容。

  去年底,袁周副主任又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百德镇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进行专题论证,有关领导及专家对两个规划充分肯定和认可。规划的确定为百德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女干部和大乐村

  今年4月,当省人大《人大论坛》杂志社主任科员石洁再次来到兴仁县百德镇大乐村村口时,眼前已是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前年,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石洁成为了省人大机关“帮联驻”工作队队员,当时她思想毫无准备,因为家有重病的母亲,中风的母亲重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年岁已高,都需要照顾,而且自己已经41岁了还没小孩。但组织决定她驻村,她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第一时间和大家奔赴农村第一线。

  百德镇是兴仁县最偏远的乡镇,大乐村又是百德镇最边远的乡村,是百德镇唯一没有水泥路的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所种植的烤烟、金银花这一点管钱的经济作物也难背进城里卖,换上一点现钱。

  要想富,先修路。石洁立即着手写了两份申请通组路硬化建设所需资金的报告,并积极寻求解决资金的渠道,经多方努力,为该村争取到了60万的资金。

  石洁很多时候就住在大乐村村支书李开洪家,随时到村民家走访,到田间地头察看庄稼长势,到猪圈边听取村民对养殖业的想法,与村民一起抹包谷,砍猪草,走村串户,行走在蜿蜒崎岖的田间小路上。

  在村里走访时,石洁了解到村民王成亮养牛有一定规模,符合办微型企业的条件。她搭着村主任的摩托车来到该村最边远的尖山组王成亮家,去了离他家更远的草场和养殖地。了解实情后,石洁上下协调沟通,把微型企业的相关手续全部办理了下来,使王家养牛规模进一步扩大,出栏头数由23头增加到39头。

  那个时期,由于石洁一直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以至于自己有了身孕都不知道,就在她坐在村主任骑的摩托车车上,沿着颠簸崎岖的山路去走访王成亮的养殖地和草场时,她都全然不知危险在降临。加上高龄妊娠,最终导致流产。领导知道后让她马上休息,并安排其他同事接替了她的工作。

  一个月后,身体渐渐恢复,她在家里再也呆不下去了,主动向机关领导请求,继续去完成大乐村的帮扶任务。领导听到她的请求,劝她身体要紧,就不要再下乡了。由于她再三请求,领导决定同意她继续完成本年度的帮扶工作。

  修建道路的资金缺口依然很大。石洁继续寻求多方支持,奔走于省、州、县各部门,在她的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争取到50万元资金用于大乐村通组路硬化,当年9月开始动工修路。为重新选址修建村级活动场所争取到资金30万元。村里黄彬、刘祖会、杜建,考上海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由于家里困难,上学的费用没着落,石洁又积极协调,为他们解决了18000元,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校门。

  那一年,石洁被省里评为“帮联驻”优秀工作队队员。

  百岁老人和一所乡村学校

  姜明老人今年整整一百岁。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家境贫寒的她从河北保定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几年的教员。1944年初,她追随早已参加革命的丈夫张富忱到冀鲁豫边区,参加了八路军。

  1956年,张富忱来到贵州,到省文化局工作,那一年姜明随同丈夫来到贵阳,一直在省新华书店工作直到离休。老人离休后把每个月的生活费五分之二用于生活,五分之三存起来作为党费。2010年初,听在省人大机关工作的小儿子讲起兴仁县民建乡民建中学情况,那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山区,住校学生达千余人,而该校现有的宿舍、食堂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求。老人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以一名老党员、老八路、老教师的名义,从自己准备上交的党费中拿出10万元,委托4个子女在冬天里冒着严寒驱车来到民建中学,捐助给学校建设食堂。

  学生食堂扩建成后,学生们不再在校园各处抱着冰冷的饭盒吃冷饭,而是坐在干净明亮的食堂中吃上热饭。

  师生们对姜明老人充满了感激之情。孩子们在学校的“文艺汇演”活动中,以老人的事迹为题材,把老人的事迹编成文艺节目,诠释了孩子们心中对姜奶奶的无限感激。

  今年4月,全校师生给姜明老人写来一封信。信中写道,您的捐助,不仅仅解决了我校学生就餐的问题,最主要是您对社会、对教育事业、对贫困山区孩子的那种牵挂,深深地影响了全校的每一个人,是您在无形中给我们全校师生上了一节书本上没有的课,老师、学生永远都不会忘记。

  老人看了信后说:“今年我一百岁了,我捐钱不多,但不是为了图名图利,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们有所感悟,教师努力教学,学生努力学习,让孩子们都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作者:周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