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大户谢少友的甜蜜事业

24.03.2015  13:31

谢记百花土蜂养殖场一角。

    沿着落英缤纷的乡村水泥路前行,绕过几幢漂亮的乡村小洋楼,笔者叩开了竹篱,看到一排排摆放有序的蜂箱,有很多蜜蜂围着蜂箱来回飞舞。笔者小心翼翼地从一排蜂箱前走过,在不远处驻足观看。养蜂人谢少友戴着一顶防蜂帽,正在查看蜜蜂的产卵情况。

    谢少友忙活了一阵后,便与我们聊起他的养蜂经历。

    今年59岁的谢少友,住在大方县理化乡果木村水井组,从开始学养蜂技术算起,至今有11个年头了。

    1975年,18岁的谢少友到河北当兵。一次执行任务中,偶然看见附近有养蜂的村民,守着一箱箱的蜜蜂,那蜜蜂就像是养蜂人的孩子,围着他转悠,却不蜇人,这让谢少友非常着迷,从此便对养蜂产生了兴趣。

    退伍后,谢少友一直在务农或外出打工,2004年,他在理化乡信用社贷款2万元开始种植烤烟与小麦,但2007年和2008年的两次冰雹毁了他的致富梦。后来,谢少友看到本地油菜花、桃花、杏花、李花多,有着得天独厚的养蜂自然条件,他下定决心学习养蜂技术。当年,他找亲戚朋友借足路费后,只身到国内著名的资深养蜂专家徐祖荫那里学习,并邀请徐祖荫到果木村进行实地考察。徐祖荫教授经过考察后,认为果木村的气候、环境适宜养殖中华蜂(土蜂),因此谢少友就到贵州省农科院学习,在那里一学就是3个月。

    2012年,谢少友学成返乡,同年7月,他贷款10万元,在果木村利用自己的土地建了一个占地300余平方米的“谢记百花土蜂养殖场”,请木匠制作蜂箱,饲养了30多桶蜜蜂。谢少友告诉我们:由于缺乏经验,刚开始没有经济效益,但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他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所生产的蜂蜜吸引了许多客商上门收购。

    谢少友高兴地说:“养蜂还是划算,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去年产蜂蜜500多公斤,除去各项开支后,纯收入2万多元。”今年,他将发展100桶蜜蜂,预计全年实现纯收入5万元左右。

    收入增加后,家里的生活条件变好了,谢少友添置了电视机、冰箱等电器,还投资15万元修建了一幢楼房。“自己发财了,还要不怕别人发财。”谢少友说,“要毫无保留地将养蜂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采访中,笔者遇见许多村民在谢少友的土蜂养殖场里围观,他们是慕名前来学习养蜂技术的。谢少友说:“近10年来,先后有30多名当地及外地农民前来学习技术,后来他们依靠养殖蜜蜂脱贫致富了。

    有着多年养蜂经验的谢少友,与我们谈得更多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技术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蜂蜜产品,做大做强这一甜蜜产业。(姜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