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军区帮扶群众纪实:真情为民的迷彩扶贫队

22.06.2014  15:49

  本报省军区记者站 李奇松

  “要积极参加和支援西南地区开发建设,帮助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2013年5月,习主席视察成都战区时发出号令。成都军区党委响应号令,专程在我省黔西南州召开了“支援西部大开发、实现同步建小康”动员部署会。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军区部队又一次吹响了攻坚号令,书写“迷彩扶贫队”的为民情怀。

   找准新定位:以“四项工作”为抓手

     打造援建升级版

  “引水进村奔小康,军民共浇幸福花。”凤冈县花坪镇张家山组群众用这句顺口溜来褒扬人武部官兵。

  张家山是红军曾战斗过的地方,是当地海拔最高的村组,村民祖祖辈辈为饮水犯愁。5月初以来,遵义军分区和县人武部组织干部、职工和民兵应急队员听民意、找水源、挖水渠、接水管……新建2个取水点,可满足800人、500头大牲畜的安全饮水。群众又见到了当年红军的身影,自发放鞭炮、刻碑文赞颂。

  “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迈上小康路,是我们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需求。”省军区政委谢武忠动情地说。原来,张家山村民的困境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谢政委的关注,亲自筹划解决村民的吃水难题。自3月上任以来,他就到“背篼干部”发源地长顺县敦操乡、省军区党委机关联系点剑河县等地调研,走一路,思考寻策一路。

  针对新时期群众新期盼,省军区党委“一班人”认为援建工作要有新的开拓。经过分析省情,论证省军区所能,党委决定在“四项工作”上取得突破:以精准扶贫为重点抓好扶贫帮困,以植树造林为平台投身驻地生态文明建设,以打井引水为抓手兴修水利抗旱救灾,以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为载体弘扬先进文化。

  全区官兵以村支书文朝荣为楷模,在136个联系点实施精准扶贫,为黔东南、黔西南、黔南3个民族自治州分期培训600多名基层医疗骨干,组建生态建设民兵师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在铜仁军分区、驻遵义某预备役一团探索军地联建打井队路子……用实际行动谱写兴武强省的“贵州故事”。

   注入新活力:富民与强兵互促双赢

  致富一片留住一批“

  “没有武装部把我们从深山搬出来,发展特色产业,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哟!”沿河县泉堡村民张军民逢人就夸。过去穷困潦倒的他如今变成有着年收益30万元的石鼓艺术加工厂“老板”,带动全村16人就业致富。

  泉堡村194户近千人长年生活在深山,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居住。2012年初,沿河县人武部负责实施泉堡村生态移民工程,人武部干部职工及百余名民兵应急队员扎根大山,做思想发动、示范带动、搞配套建设、发展产业致富……两年多时间,完成了泉堡村向小康迈进的大迁徙。

  搬得出,还要能致富。人武部帮助村民建立起稳定的增收渠道,动员经验丰富的张学军等5家猪羊养殖户扩大规模,号召外出务工青年张志勇回乡创业,组织留守妇女加工“灰豆腐”特色豆制品……如今,已有70多户人家奔向小康。

  人武部注重把民兵工作融入扶贫工作全过程,通过致富工程改变了过去“偏远贫困地区,大多数青壮年为生计到外地打工,无兵可编”的现状,顺势在泉堡村组建了100人的民兵连,从往年无人参军的村到现在有10多名青年踊跃应征……

  “参建参治就要像泉堡村那样,以富民促进强兵,以强兵带动富民,实现富民与强兵互促双赢。”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王盛槐在沿河县调研后深受感动。

  为此,省军区各级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队伍年富力强、组织严密的优势,组建了1000多支民兵预备役队伍,广泛组织开展“一连带一村、一排带一组、一兵带一户”活动,参与重要基础工程建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工作,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构筑新高地:继续挖掘“红色产业

  扶志工程滋育民心

  贵州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有515处红色资源点。

  “要将贵州丰厚的红色文化打造成产业,从思想根子上扶志,从物质收入上扶贫。”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肖茂光致力于深度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今年以来,省军区各级协调资金,新开发了苟坝会议遗址、黔西会议遗址、兴义市红军村等20个红色资源景点,广泛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学习传承,激发群众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力量,改写“人穷志短”的历史。

  助学兴教励民志。在遵义市航天中学创建了少年军校,在兴义楼纳村修建了“八一爱民学校”,在大方县建设将军山小学……目前,省军区各级在沿长征路200多所学校开展了结对帮扶、共建共育常态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增长极。省军区一支支党建扶贫队深入全省红色资源点,为村党支部开展旅游生产、经营管理等培训,围绕红色主题规划致富门路。昔日红军转战的青杠坡、猴场等穷乡僻壤,广大民兵投入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建设,老区人民正逐步迈向同步小康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