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 步履铿锵

11.01.2016  15:03

新闻提示

  “十三五”的嘹亮号角已在我们耳边吹奏,新的脱贫攻坚战役又将打响。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靶向精准”显得至关重要。

  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黔东南州来说,脱贫攻坚已到了“背水一战”的关键时期,已被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面对广大贫困群众的迫切渴望,如何因人、因地、因势进行“精准扶贫”,需要群策群力、多轮驱动,趟出更多的扶贫路子,加快实现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扶贫工作不是规模化生产的复制,不仅要有情怀,更要有办法,不仅要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更要在产业扶持、基础配套、条件改善、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到“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并举,输血帮扶与造血强身相结合。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致富——心向前方,路在脚下。

  “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现在又养起了绿壳蛋鸡。”去年12月30日,正给绿壳蛋鸡喂食的黎平县德凤街道办事处蒲洞村村民吴龙锦高兴地说,幸福的日子已像花儿一样盛开。

  如今,黔东南州越来越多贫困户像吴龙锦一样,对脱贫致富奔小康充满信心。

  幸福花儿的盛开来自于黔东南州干部群众的同心浇灌。“十二五”时期,黔东南州精准发力,迈出了决战贫困,奋起直追的铿锵步伐。

  按照“整体规划、县为单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综合开发”的原则,黔东南州在抓好整村推进的同时,实施整县推进扶贫工程,把制度化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结合起来,重点实施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防火安居扶贫等工程。

  针对月亮山、雷公山“两山”扶贫攻坚主战场,黔东南州委书记李飞跃、州长冯仕文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调研,研究突破“两山”贫困瓶颈的方法和路径。去年6月,该州召开了“两山”扶贫攻坚推进会,对“两山”扶贫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

  为帮扶到村到户到人,黔东南州还创造性地出台了《关于在全州推行扶贫工作个案管理的意见》,提出了“5321”结对帮扶个案管理办法,为精准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

  “5321”结对帮扶个案管理是指按照以单位为单元、干部驻村、责任到人、统一管理的模式,实行州级(厅级)干部帮5户、县级干部帮3户、科级干部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的结对形式开展帮扶,全州4.43万名干部与30多万贫困户100多万贫困人口进行结对,实现了干部与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全结对,形成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同时,该州从政策、资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予以大力倾斜,因地制宜,高标准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以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家禽养殖业、油茶、精品水果、中药材和蔬菜等为重点的扶贫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开启了群众致富的“宝库”。

  2011年以来,全州累计争取到扶贫资金27.82亿元,完成了41个行政村的乡村旅游建设工作,建成优质油茶12.9万亩、中药材15.6万亩、优质蔬菜和精品水果7.75万亩、茶园3万亩。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

  通过5年努力,该州贫困人口已从167万人减少到8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1%下降到20.6%,为“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十三五”新起点上,黔东南州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将坚持实行对扶贫开发对象的精确瞄准,推进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个案管理”,按照“瞄准重点、精确指导,定点清除”的要求,改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贫为“滴灌”式扶贫,建立“个案管理”工作台账,实行一户一台账,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切实做到结对帮扶干部到户到人、产业发展扶持到户到人、教育培训安排到户到人、农村危房改造到户到人、扶贫生态移民到户到人的“五个到户到人”。并以雷公山、月亮山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深山区脱贫攻坚工作步伐,让当地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

  同时,强力推进工业和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打牢扶贫开发基础。围绕蔬菜、蓝莓、香猪、茶叶、中药材、烤烟六大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在此基础上,该州还将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心村建设、全民创业、党建扶贫工程,实现到2018年全部脱贫,确保贫困人口永久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