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坚守两条底线 建设全面小康

26.08.2014  11:32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26日电 凤冈县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凤冈绿色、生态、有机三大优势,把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走出了一条发展与生态相互协调的全面小康之路。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旅一体化产业,注入文化元素打造大旅游,提升壮大文化旅游业及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行业,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例如,凤冈县永安镇以茶叶加工销售为依托,加大旅游产业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中华茶旅第一小镇。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猪—沼—茶—林(桂)”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土地节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水集中处理。例如,凤冈县黔韵福生猪养殖场,集生猪养殖、沼气利用、桂花栽种等一条龙建设,资源循环利用。

    三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淘汰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现状,在使用电力的同时,加快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小环境污染,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四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把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开发好,把不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保护好。例如,凤冈县着力实施的“生态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就是构建科学合理三化一体的发展格局。

     扎实推进环境治理

    一是积极推进环境治理。紧扣“山入城、水入境、绿入心、人入梦”的城市规划及发展理念,以“创模”为契机,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活力。把“天蓝、地绿、水清、气洁”的生态环境作为凤冈的精品品牌,发挥生态优势,吸引投资,拉动旅游,把凤冈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

    二是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种草养畜等措施,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通过生态移民和发展特色农业等措施,改善石漠化地区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加快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例如,凤冈县正在规划建设的西山水库,将与穿阡水库一体贯通,解决县城区及城南、城北生产生活用水;西部水泥厂脱硫脱硝改造工程建设,减少了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检测力度,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工业废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源头监督管理机制。紧扣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目标,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小康建设等系列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系列制度体系,形成归属清晰、权责分明、监管有效的监管制度。划定城乡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红线,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实施“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负责”的保护及付费制度,逐步构建生态补偿制度。

    二是健全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体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人员编制,配备精良的设施设备,强化培训力度,提高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监测监察质量。

    三是建立健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探索人随事走监管机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责任终身责任追究制,杜绝唯GDP至上的政绩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强社会监管,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冉从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