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打出生态建设组合拳助推脱贫攻坚

26.10.2016  19:23

  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标,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有机结合,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使该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6.09%,湿地面积达29.6万亩,乌江水质逐年优化提标,达到Ⅲ类标准。同时,建立了乌江生态保护屏障,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和收益。

   建立健全制度,科学治理环境。 为保护和改善乌江流域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县出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对该县境内乌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的土地、森林、矿藏、自然遗迹、大气、野生动植物资源、乌江山峡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及25度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开发利用的,采取水土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该县还编制了《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县乡村造林绿化、通道绿化三年行动计划考核办法》、《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考评办法》等,为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法制保障。自2016年起,将每年6月9日设立为沿河生态日,在全省率先设立了首个县级“生态日”,为该县生态文明建设搭建了载体和平台。

  统筹项目推进,共享设施红利。近两年来,该县统筹开展和推进“山青、天蓝、水清、地洁”行动,让群众共享生态建设红利。该县分别在谯家、板场等乡镇采取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村民“小包干”模式,大力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共实施治理面积60.02平方公里;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等建设,目前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52.65万亩,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6.09%。为推进生态的管护与发展,该县先后在各村聘请了284名护林员,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巡查管护;整合88家砂石场为44家砂石企业,实行公司统一运作,实现经济效率与环境保护双提升。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100%;创新实施供排水及污水处理一体化PPP特许经营模式,强化对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在园区、产业区等地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18.5万亩。

  共建生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该县产业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发展,已成为生态建设常态,重点发展了生态茶、生态畜牧、生态烤烟、生态果蔬药四大主导产业。同时依托沙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建立了铁皮石斛基地,在树上仿野生栽培近500亩,种植白芨300多亩,青钱柳4万多株;建成种草养畜基地10.7万亩、茶叶基地2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中药材基地近1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15万亩。建立了以生态食品加工、生物制品、汽贸、电子商务为主的省级经济工业园区,完成投资23.2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入园企业52家、投产企业42家,实现产值20.28亿元。

  该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有机融合发展,给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目标,为该县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