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军:半个世纪的守候 播撒黔剧的种子

16.02.2016  20:05

  半个世纪的守候 播撒黔剧的种子

    ——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黔西文琴戏传承人刘铁军

刘铁军边弹扬琴边演唱。

    新华网贵阳2月16日电(通讯员 陈龙)年近花甲的刘铁军,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一位戏剧艺术家,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黔西文琴戏的传承人,他7岁就开始学戏,十多岁就熟悉戏的各种腔调,精通各种伴奏乐器。

    刘铁军说,小时候我就比较喜欢音乐,那里有演出或活动都会去看,那时候的歌曲听两遍基本就会唱了,后来跟毕节市黔剧团老团长魏绪文先生学习,得到老师的真传。

    文琴戏是贵州的地方传统戏剧,是黔剧的前身,主要伴奏乐器有扬琴、琵琶和二胡等,历史源远流长。

    “文琴戏形成舞台剧种虽然才几十年,但康乾年间就有了文琴戏这种音乐,过去叫贵州弹词、贵州琴书,在光绪年间,黔西就有很多人玩琴书这种戏曲音乐了。五十年代初搬上舞台演出后正式命名为文琴戏,之所以叫文琴戏,主要是为了纪念原来黔西文英剧乐社的老一辈文琴艺术家们而命名的。”刘铁军介绍。

    黔西文琴戏是扬琴弹唱传入贵州后,黔西人融入很多地方民族特色音乐元素,才最终演变而成,伴奏多以“让字跟腔”为特点,音律总体上清新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刘铁军说,经过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加以充实和变化,黔西文琴戏形成板腔体与联曲体共同运用的特殊音乐唱腔形式。唱腔体有清板、二板、三板、月调、苦禀、二流、二黄等七个固定腔板。联曲体勾调、马头调、寄生草、四季相思、半边月,欢杨调、六六板和平板等三十多个曲调。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辅以月琴、琵琶、三弦、高胡、二胡,还有打击乐等。

    50多年来,刘铁军不断艰苦付出和努力,黔西文琴戏不仅舞台演出效果好,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07年申遗正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贵州独一无二的戏剧品牌。

    刘铁军说,“以前都是自己写剧本、自己编排、并参加演出,平时排练还要担任指导,一部作品从开始编剧到演出下来累的筋疲力尽。但是值得,我们的10多部作品多次在省和市级演出中获奖,特别是在多彩贵州戏曲小品大赛选拔当中,我们演出的作品《团年》在市级获得了银奖,在县级获得了金奖,还参加了毕节市的颁奖晚会演出。

    如今,在刘铁军这位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学习黔西文琴戏的人越来越多,是他辛勤的耕耘亲手种下了黔剧的种子,他正带领文琴戏的演员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断推动地方文化艺术向前发展,将文琴戏推向全国各地。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黔西文琴戏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让它消失。现在我们和教育局、文广局已搞了很多活动,就是送文琴戏进校园,在学校里进行普及,我现在还培养了很多徒弟,其中一个已经考取中国戏剧学院,也是学黔剧的,另外,我们还准备把它申报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其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文琴艺术。“刘铁军发自内心的讲到。

    据黔西县文产办主任李芹介绍,目前,黔西县文广局正在筹划修建黔西文琴戏传承基地,将省级非物质文化升级打造,推向世界,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