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催生产业聚变

14.07.2015  05:08

曾经有人说中国一些产品‘无心、无魂、没面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芯片是别人的,主要的系统集成是别人的,面板是别人的。 ”3年前,合肥市委中心组一次理论学习会上,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一席话犹在耳际。随着京东方项目落户,国产液晶电视首次用上大尺寸“中国屏”,有专家称赞合肥为中国产品争回了“面子”。

争回“面子”只是其一。 “十二五”以来,合肥把握世界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努力破解类似“无心”“无魂”等高新技术难题,打造了一批“国字号”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无中生有”,培育“合肥芯

——瞄准“高、精、尖”技术发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成为经济平稳增长主动力

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其设计是核心尖端科技。为培育“合肥芯”,短短两年时间,合肥以政策、服务、科教魅力,吸引40余家国内外优秀企业落户,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总投资高达500亿元。 2014年,该产业实现产值近30亿元。合肥被业界认为是集成电路发展的一匹“黑马”。

7月10日,骄阳如火,大蜀山西麓合肥创新产业园里,杰发科技公司劲刮科技风。记者在该公司展厅看到,拇指指甲大小的芯片,能把DVD、音频输入、后排显示等五种功能集成在这一张芯片上,而在以前,每个功能都需对应一张芯片去实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车联网将让汽车在交通、信息交互上变得更智能。该公司瞄准应用趋势,打造车联网之芯。一款名为“AC8317”的芯片应运而生,2秒内快速开机、扩展多屏互联、双操作系统……尖端小芯片卖出大市场,公司系统开发部总监陈凌说,去年该公司销售收入4.9亿元,100多人的队伍人均创下400多万元的业绩。

黑马”一路奔腾,合肥出台专门规划和政策,计划用5年到10年时间,打造国内最大的面板驱动、汽车电子、特色存储器等特定芯片基地。“中国IC之都”正冉冉升起。

发展智能语音产业,合肥在世界又是一块高地。

主持人:“小智,要不咱给整个舞蹈呗?

小智:“这个,人家没手没脚跳不了啊。小柔,要不你来跳吧?

小柔:“跳舞没问题,可你没有拜托我啊。

这是科大讯飞2015年年会上的一幕,和主持人对话的不是明星,而是科大讯飞自主研发的两款机器人,能认识“熟人”,还会跳动感十足的《小苹果》。小智、小柔是“讯飞超脑计划”的阶段性落地成果之一,该计划目标清晰,让计算机既能听会说,又能理解会思考,成果将应用在教育、客服、医疗等领域。

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智能家电、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成为推动合肥经济平稳增长的“主动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跃动的数字佐证成就。 2014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553.9亿元,同比增长27%,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率达60%。今年前5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34.5亿元,占全省三成以上;实现增加值260.2亿元,同比增长29.9%,领先全市工业平均增速17.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对该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力量。

小题大做”,“盆景”变“风景

——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组织实施重大示范工程,让创新企业“顶天立地”“铺天盖地

今年年初,以绿色出行为主题,合肥市在滨湖新区举行新能源汽车市民体验活动暨环巢湖骑行活动。活动中,60台江淮第五代纯电动轿车(iEV5)闪亮登场,智能化、便利化、绿色化的出行方式让市民一睹新能源汽车风采。

iEV5续航里程超过200公里,最高时速120公里,达到一般燃油车型90%路况下的车速上限。根据官方估算,该车每公里仅需7分钱电费,按每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可节省近1万元。

在环保减排的大趋势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像江淮纯电动轿车这样已经发展至第五代的车型仍是凤毛麟角。江淮汽车涉足新能源汽车不算最早,但产业化推进却创下诸多第一:开创全国首条纯电动车公交线路,单车运行里程近34万公里,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达1.2万辆,推广量全国第一;聚集产业链企业近50家,产业产值达120亿元。

诸多第一的背后是怎样的推广路径?合肥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给出的答案是“以示范促应用,培育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特征,从技术完善、产品应用到市场认同、市场成熟,需要一个过程。该市敢于“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推进政府“首台首套”产业示范,加快新能源汽车、LED、金太阳等示范工程建设。

在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一是注重模式创新,探索了电池租赁、定向购买、整车租赁等模式;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在全国率先将充电设施纳入市政建设,率先出台电动汽车市区免费停车政策,新增或更新的公务、公交、环卫、出租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三是敢于真金白银投入,2011年以来,该市通过市级财政拨付新能源汽车推广资金累计达2.28亿元。

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光伏应用等一系列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顶天立地”,培育出市场,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盆景”变“风景”,最终要靠企业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合肥既注重“顶天立地”,又注重“铺天盖地”,帮扶小企业,建成科技创业苗圃、5F创咖、梦工厂、聚变场等各种类型的孵化器,按照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不同阶段,分类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去年,合肥市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3户,总数达828户。若平均算,每天就有1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今年2月,该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总数达2166户。

集智聚力,“大树”枝繁叶茂

——围绕“4+1”重点领域,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生物医学热潮涌动,生物产业是未来又一个经济制高点。合肥早早将生物产业纳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巢湖经开区快速发展并形成集聚,意在打造中国“生物谷”。

巢湖半汤,山清水秀,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前不久在此建成,标志着世界首个生物经济研究院落成。研究院建成国际免疫中心、细胞制备中心、生物装备中心等。已投入试运行的细胞制备中心,运用世界最先进CAR-T细胞治疗技术,开展免疫细胞治疗。

正是北大未名生物医药的到来,巢湖经开区形成半汤生物经济试验区这一园中园。试验区提出,力争在2020年前生产出10个以上抗体药产品,成为世界最大抗体药生产基地;在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影响下,打造中国“生物谷”,形成由生物医药和健康养老等项目组成的千亿元产业集群。

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市思路清晰。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树效应”带动新兴产业“枝繁叶茂”。

该市电子信息产业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4年制造业产值达到1255.5亿元,占全省54%。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其中新型显示产业以合肥京东方6代线、8.5代线为龙头,集聚了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乐凯光学膜、法国液化空气、日本住友化学等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集群。

太阳能光伏产业,围绕建成“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目标,形成产业链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 2014年,该市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逆变器产能达8GW,成功跻身国家首批太阳能集中应用发展基地。目前,合肥光伏企业在国内建成的光伏电站产能已突破1.5GW,屋顶电站、光伏扶贫全国领先。

语音产业获批首个“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列入省部共同打造的千亿产业。以量子通信、美亚光电、科大立安等为代表的公共安全产业占据制高点。在合肥市的各个开发区,不同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

放眼未来,合肥市委今年1号文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龙头引领、开放集聚、平台支撑、示范应用、环境保障“六个强化”,实行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四个汇集”,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和高技术服务业“4+1”重点领域,着力打造若干能够推进合肥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