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代代相传 习水县脱贫攻坚路上的红色印记

30.09.2016  18:05

初心不改,代代相传

——习水县脱贫攻坚路上的红色印记

    新华网贵阳9月30日电(通讯员 向小东)“红军是穷人的救星”。在位于习水县赤水河畔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历史文化墙上,还保留着写于1935年的这样一条标语。特别是与之相关的众多红色故事在习水县的民间广为流传,讲述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而81年后的今天,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出现在习水全县各地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标语,更是证实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不忘。

    这份“初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当谈及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话题时,习水县回龙镇洞湾村村主任卢洪不由自主地介绍起了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

    1935年2月28日,红军二渡赤水河,先头部队在原回龙的把狮坳(现在属习酒镇)与国民党军背水一战。卢洪的祖父卢怀安(江西宁都县的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战士),受伤被当地群众杨席珍所救。伤好后,卢怀安和几名失散的红军一起,租田种地。同时还成立了同乡会,抵御地方豪强,保护当地百姓。

    “抗战胜利后,卢怀安却留在回龙,连同他一起留下的,还有一颗深爱百姓的红色种子。”回龙镇文化站站长李相州告诉笔者,这颗红色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作为革命军人的后代,现任回龙镇第六届人大代表的卢洪,坚定地把“为人民服务”写在工作笔记本的扉页。同时,在他的民情日记中还写下了这样一句心得:“这份‘初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卢洪带领村民发展经果林砂糖柑种植600余亩,带动24户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46户农户发家致富;投入60万注册富农菌业,发展食用菌种植,让贫困户入股分红、到厂就业……

    这份“初心”,铭刻在我的心上

    “全村只要有一户还没脱贫,我们就没有双休日。”转业军人罗涛是习水县程寨镇大合水村的支部书记,他在群众大会上许下这样的铮铮誓言。

    这份承诺,罗涛做得比说得更好。他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主动从群众最盼、最愿、最急、最难的事情做起。为了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罗涛在村上一连工作三个周没回过家,就连更换的衣服都是妻子送到村上。为了抢时间成立公司,罗涛把家里仅有的10万元积蓄先拿出来垫支,保证了项目正常推进。为了抓住苗圃的种植关键期,罗涛带领村干部只用19天,流转了300亩土地,栽种了100多亩秧苗……

    正是在罗涛的带领下,经过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这个“党组织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群众意见大”的村党支部,通过自我加压、以上率下、无私奉献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该村也由基层组织涣散村变成了优秀村组织。

    “罗书记为了我们这些贫困户能早日脱贫奔小康,他简直就把苗圃场项目当成自家的事来做,我们不积极主动干都对不起他!”贫困户袁运华内心不仅充满感激,而且脱贫致富的信心十足。

    这份“初心”,盛开在我们的心田

    “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到工作一线和发展的主战场上去,寻找力量,吸取营养,努力做一名合格党员。”这是习水县委书记向承强向全县广大党员发出的号召。

    今年4月,在该县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出征仪式上,597名党员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们将不忘初心,开赴脱贫攻坚最前线,打响一场新时期的“歼灭战”。

    该县三岔镇柿角元村成立了合作社、养起了淡水鱼、喂起了黔北黑猪;寨坝镇的新池三联村养起了梅花鹿、建起了林下养鸡场;程寨镇的石门村,喂起了羊,种起了草、开起了农家乐……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热火朝天一片,户户有产业,人人寻就业。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一年多来,习水县实现了2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培育了农业园区32个,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514个、产业协会9个和集体公司20个,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800多人;发放“特惠贷”2.12亿元,带动5400多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全县贫困户1.4万户4.5万人走在脱贫路上。

    被涵养了81年的“为人民服务”的红色种子,在习水县广大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同心协力下,晒出了一份份耀眼的成绩单,这就是对“初心”的最好诠释,滋润心田,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