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全力推进苗族锡绣走数字化发展之路

09.09.2014  12:00

杨妹岩与村里的姐妹在一起绣花。(杨琴琴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9日电 “现在村里年轻的姑娘都出去打工了,还剩下我们这些老妈妈在屋,我们想教都不晓得教哪个了。唉……”曾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观么乡平下村现年53岁的杨妹岩在采访中对笔者感叹道。

    据杨妹岩介绍,苗家锡绣是用来衡量一个女孩的成长、为人处事、聪慧娴淑的尺码,她们从小都要学习刺绣。锡绣都是一代代手把手教出来的,每个人的上辈就是师傅。当女儿出嫁时,母亲要将一套绣好(用丝线绣制但包锡)的图案交给女儿,让她继承锡绣传统,传承人就是下一代。

    由于近年来当地年轻的女子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大多是年纪较大的妇女,锡绣传承出现严重危机。为了将苗族锡绣这个技艺传承下来,能够通过国家数据库信息采集了解锡绣制作的整个流程,以及锡绣作品中图案纹样中的文化意义,2014年8月剑河县文广局组织工作组深入观么乡平下村开展苗族锡绣数字化采集工作。

    此次数字化采集工作主要是对剑河县苗族锡绣原始制作技艺进行2万余文字、400余幅图片、300分钟影像的采集,内容包括棉花种植、靛种植(靛:染布的一种植物)、纺线加工、织布、染布、刺绣、制衣等,涵盖加工工具、制造工艺、图案纹样文化等。此次活动共投入60万资金,进入项目传承地的前期采集工作已基本结束,即将进行的是编辑整理和录入阶段。

    苗族锡锈是剑河县清水江两岸南寨、敏洞、观么等地区苗族群众聪明才智的创造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该支系民族的重要标识和特征,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苗族锡锈走数字化发展之路,将让这朵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奇葩永开不败。 (张军 杨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