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透秀丽 明静清雅

22.03.2015  14:48

□曾广锡

说起潮汕地区的剪纸艺术,可谓名家甚多,可以道出一串名字,而其中的李知非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顶尖人物,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象优美,善于采用虚与实、黑与白、粗与细、曲与直等对比方法来增强艺术效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已出版的有关潮汕剪纸书籍中可见其不少作品。日前承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领导和专家之支持,笔者目睹馆藏李知非的《双凤朝牡丹》、《打花鼓》、《花篮》、《晨曲》等不少作品实物,倍感幸运!今特从这些藏品中挑选两幅从未“露脸”,且表现手法完全不同的佳作来欣赏,以开眼界。

赏读的这幅《提篮童子》菱形大红剪纸创作于1962年,1989年入藏博物馆。作品上下、左右对角距离都为38.7厘米,以童子提花篮为主题,表现的是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体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征,采用传统的对称构图手法,按照剪纸的创作规律,精心设计,娴熟用剪,使画面均衡饱满,线条与块面有机结合,突出刀剪的韵味,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作品画面中间圆型为阳剪,饰上一圈“富贵不断头”的回纹,赋予绵延不断之含义;童子手提贴着“寿”字的花篮,花篮的提手以柔软的绸带缠绕,篮中盛放着牡丹、石榴、寿桃,加上左右形成对应的两只蝴蝶,象征着“福寿三多”、“子孙昌盛”、“富贵幸福”等多种吉祥之意。在此圆圈四周全部为“”面,为打破大面积“”面的沉闷感,艺术家巧妙地用“锯齿纹”、“月牙纹”铰出佛手、石榴、寿桃,在其下方衬上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并用“”剪蝙蝠图案作为过渡,从而形成一些“”调子,通过处理好“”、白、灰的关系,使简洁、明快与厚重、纯朴形成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虚实、疏密、明暗、节奏等方面的效果,黑的块面显得玲珑剔透,富有刀味与纸感,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整幅作品以物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统一画面,使构图活泼而富于变化,主题鲜明,一目了然,寓意深刻,妙在其中,显露出艺术家运用处理手法之高超。

在李知非的178件(套)剪纸藏品中现代人物题材约占了四分之一,有《工农兵》、《老少同耕》、《少儿乐》、《庆丰收》、《送饭到田头》等,时代特征非常鲜明,这幅作于1969年的深褐色现代人物剪纸《晨曲》就是其中之一,长25厘米、宽24厘米,1989年入藏博物馆。作品与传统题材的《提篮童子》从构图形式、到表现手法都完全不一样,艺术家并没有在作品中生硬地添加各种象征吉祥的纹饰,避免画蛇添足,影响作品的自然与协调,独特的艺术风格尤为突出。但见画面上方的太阳和行云纹,与左下方的花草纹形成对应,清晨阳光初露,花朵盛开,五个孩子排成一行,有男有女、有高有低,穿戴各异,在一位挥动着双手的老师指挥下,正在高唱革命歌曲,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从作品中可看出艺术家在人物造型上,汲取木雕、泥塑民间艺术的长处,不受人体正常比例的束缚,灵活进行变形将之“”成五短身材,脸部分为十分、七分和五分等三种,尤其是孩童头大、脸圆、眼大、鼻子和嘴小,显其天真可爱,形与神融于一体,通过线条变化与连接,体现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韵味,令人一饱眼福,击节称赞。

李知非(1912—2003)是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上巷村人,七岁开始跟母亲学剪纸,十四岁就能剪出过节和办喜事所需的全套装饰剪纸,成为历次全村自发的群众剪纸竞赛中的佼佼者。李知非成长后出嫁,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生活困难,她在一文化人士家当保姆,后又随主人到广州定居,被推荐到广州文化公园工作。她的生活和剪纸出现大转折,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不仅继承了潮汕民间剪纸的传统,同时又广泛吸收各种有益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革新,形成更具个性的风格。她的《博古》作品于1961年入选“中国妇女画展”,并被送往芬兰、瑞典展览。1987年李知非将自己三十年来所创作的近二百件作品捐赠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1989年博物馆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特为她举办“李知非剪纸艺术展览”,这是全省首次的个人剪纸作品展览,并同时精选其中一部分结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李知非剪纸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