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电能服务助力仡佬民族村寨“拔穷根”

22.08.2016  14:02

检修队员们在村民家中开展检修工作。

在务川县最北端的边远大山间,山坑村白果树村民组村民曾枝银将世代相传的煤油灯收进了杂物间,“这个今后再也用不上了。”他拍了拍手,表情轻松,仿佛终于卸下了一个包袱。7年前,当最后一个仡佬族村民组亮起了电灯,“无电户”的记忆将从仡佬人心中渐渐淡去。

得益于农网改造带来的新变化,在距离务川县城以东15公里曾经以交通不便、水利不兴而闻名的贫困村甘禾村里,如今仅烤烟一项,村民每户每年能获利近10多万元;

务川县城近郊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的龙潭仡佬丹砂古寨,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仡佬文化和丹砂文化的中心。个中原因,也正是供电服务的及时到位,助力村寨的快速发展与仡佬文化的传承光大。

……

贵州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居住着整个仡佬族人口的44%,是仡佬族最主要集聚地之一,由于此地石多田少,山高路难,自古便民生艰难。但随着贵州电网公司电力扶贫与农网改造步伐的推进,在务川供电局的全力帮扶下,一桩桩电能服务助力少数民族脱贫小康的美好往事,深深地印在了仡佬族人的记忆中。

5年,5575万人脱贫,这是国家扶贫攻坚的路线图,在扶贫脱困进入啃骨头阶段中,务川供电局紧跟中央部署精准发力,在云贵高原的仡佬民族村寨中“拔穷根”。当贫穷的记忆随着往事渐渐在仡佬人的记忆中淡去,在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助力下,边远山区的地方经济也插上腾飞的翅膀,带领仡佬人向小康梦奔去。

通电往事,点亮仡佬族无电户

从务川县城前往最边远的仡佬族村落山坑村白果树组,需在崎岖的山路上乘摩托车骑行一个小时后,再沿着乌江支流马儿河徒步跋山涉水近3小时。贵州电网公司务川供电局大坪供电所配电班班长申俊尧介绍说,7年前,就是在这个季节,施工队员们经过近300天的奋战,为山坑村白果树组成功接上了电,结束了最后一个仡佬族村民组寨世代靠油灯、蜡烛照明的历史。

回想起接电前的生产生活,仡佬族村民们一脸愁容诉说着无奈和叹息,因为没电,村民组里的25户人家、100多口人代代人过着绳头挑油灯,手摇接井水的生活。用不上电,让村里的青壮年远离家乡,留下了体弱多病的老人;用不上电,让本已贫穷的山村更加贫穷。农民近乎绝望,没有了干劲和动力,终日在与外界信息隔绝的大山中抱守着让人心痛的贫穷。

2008年冬天,电力工程人员开始进山施工,由于该线路所在地山高林密,路途遥远,为了保证施工期,电力工人们就在几个村民的泥草房里用木板搭床,晚上好几个人挤在一起休息;村民存粮有限,口粮无法在当地解决,工程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乡里或镇上采购粮食背回山村;由于施工点长,工人早上出门就带着干粮和水,中午就在刺骨寒风中解决午饭。

施工刚开始,第一大难题就来了。刨坑、运电线杆在电力施工中是基础工作,可在不通公路的山区,这项工作却变得异常艰难和危险。电线杆高15米,重1吨多,山道又是陡坡,大型机械进不去,工程人员只有靠安装滑轮用人力运输。一会爬上山坡,一会爬下山坡,一不留神就容易连人带电杆翻下山去。上坡时,人无法直起身子,只能费力爬着前行,运一根杆就要好几个小时,运到目的地,往往所有人整个胳膊都麻木了。

架线是又一道工序,既是技术活儿也是力气活儿。工程人员每天早5点就起床干活,晚上看不着道了才收工,大山中夏天酷热,蚊虫极多,冬天里寒风凛凛,对电力施工人员来说的确是艰难的考验。

回忆起施工时的情景,大坪供电所配电工陈涌记忆犹新。在他参与的低压线路架设过程中,由于紧张施工,一会儿,身上就累出了汗,一被冷风吹干,刺骨的寒浸入心脾。中午吃的干粮经常风干变硬,水冻成了冰,喝不下,只能就着雪水解渴。收工回到住地,需要现劈柴生火做饭。泥草房四面透风,非常冷。本已冻得手脚麻木,半夜还要忍受冷风的煎熬。施工结束时,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被冻伤,在最后施工的10多天里,他们没洗过一次澡。

2009年9月2日,农历七月十四,仡佬族大节月半节前夕,完成收尾工作的申俊尧与同事们一起为山坑村合上了通电的闸刀,大山中家家户户顿时灯火通明,世代无电的历史宣告结束了,一个萦绕在人们心头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那一刻的情景永远印在了申俊尧与曾枝银等人的记忆中,电灯一亮,山坑村立刻沸腾了,村民们为告别无电的历史,迎来光明而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村民生活环境从此开始了质的改变。

脱贫往事,贴心铺就烟农致富路

我今年种了10多亩考烟,收入多了8万多元,这都是你们的放心电给我带来的实惠呀!”7月13日,当大坪供电所员工申双权刚走进务川县大坪镇甘禾村,瓦泽组烟农吴时兵与吴时洋两兄弟仿佛见到了多年的老友,非要拉着申双权进家休息一下再走。

烤烟生产一直是务川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以前,该县烟农采用土烘房烘烤烟叶,需有耗费大量的人工、燃料,且烘烤出来的烟叶质量还得不到保证,除去各项成本费用后,实际收入仍然只能解决基本温饱,导致许多烟农丢下熟悉的土地,离家外出打工。

有过外地烟厂打工经历、种了30多年烟的村民吴时洋说,以前他用老式烤房烘烤烤烟,一烘烟要200多元的成本,且稍有闪失一烘烟会报废,若采取用电集中烘烤的方式,一烘烟只要90元左右的成本,并且操作简单,工人一学就会,建电烤房不但人工费用减少了,烘的烟叶质量也上去了,而且政府也在大力扶持,是条致富的好路子。

2013年,就在吴时兵与吴时洋两兄弟贷款修建起来电烤房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遇到了新的难题:“那时村里仅有两台老变压器,光是农忙生活生产用电都不够,更不用说还要供烤房用电。而且烤烟房对电力要求特别高,烤烟过程中不能断电,只要一遇上停电,好几万块钱的烟叶就完了。”吴时洋回忆起当时的进退两难心有余悸。

正当吴时洋等烟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务川供电局第一时间筹集资金提前拉开了甘禾村电网升级改造的序幕,申双权与同事们每天往返奔波于村庄的各个烤烟房间之间,硬是赶在当年烤烟季节前架起了1公里多的高低压线路,解决了30多间烤房的供电问题。

眼看烤烟生意越来越红火,出走家乡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了村,“前几年我们这些女人好苦呀,男人们出去打工,我要照顾老的、小的,还要做农活,现在男人们不再出去打工了,在家能赚到钱,又能照顾全家老小,用上了电烤烟我们这些妇女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村民周大姐感慨道。

其实,甘禾村只是务川供电局实施农网改造工程中的一个缩影。仅2015年该局就为全县烤房用电投入建设资金974.76万元,涉及工程点155个,架设线路35条共26.84公里,安装及更换配变122台共计6100千伏安,一到烤烟季节,供电所员工们更是频繁奔走在烤房集中区,对所涉及的配变、线路及烤烟房用电状况等展开全面检查,并与烟农面对面沟通,详细了解烤烟的用电需求,手把手传授用电安全操作技能,把服务送到烤烟房前。

如今,在甘禾村烟农们依靠电烤房住盖起了新房子,更有许多村民购买了摩托车和汽车等代步工具,村支书吴治福笑着说:“电烤烟房让我们彻底摆脱了贫困村的帽子,农网改造是真正造福老百姓的民心工程”。

小康往事,助力千年古寨换新颜

走进龙潭仡佬古寨,就犹如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史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这块远古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仡佬文化博大精深,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寨子里的农家乐也越开越多,文化生态旅游是个致富的好路子”。龙潭仡佬古寨寨老(仡佬族族长)申福建说。

自2000年新村改造用上了安心放心电、初次尝到了文化生态旅游的甜头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龙潭仡佬古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4A级国家仡佬文化旅游景区,景区将建成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洪渡河仡佬文化主题公园、龙潭仡佬古寨文化体验园、仡佬之源九天母石文化体验园、大坪丹砂古镇文化体验园等项目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作为寨老,申福建很高兴,因为文化生态旅游带来的不仅是保住世代相传的青山绿水,还能让寨子里的人生活越过越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了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旅游就会绽放无限魅力。我们的仡佬文化、丹砂文化具有唯一性,人文景观、自然山水具有独特性。这些资源都具有可打造成为世界或国家顶级景区的潜质,只要文化生态旅游搞得好,在家乡能赚到钱,就能留住外出打工的年轻仡佬人建设家乡、传承仡佬文化,相信这也是所有仡佬人的共同心愿。”申福建说。

然而,由于曾经的山高路远、消息闭塞,仡佬文化的这些宝贵财富并没给古寨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在政府与各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古寨修通了路,盖起了新房,2007年更在县政府的牵头下,特邀专家对仡佬族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此后9年间,全县投资近2亿元打造出龙潭仡佬丹砂古寨旅游景区,对仡佬民族空中绝活“高台舞狮”、“杀铧”及仡佬族传统体育活动“打篾鸡蛋”等民族民间文体艺术进行提炼推广。

如今,仡佬文化已成务川旅游一张名副其实的“金名片”——每年节假日,赴龙潭仡佬丹砂古寨采风的游客络绎不绝,“祭天朝祖”、“吃新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吸引了万千游客。数据显示,2014年,全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536人,间接带动就业近5000人,接待游客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8亿元。

在建的新景区、农家乐里的各种空调电器都需要用电,虽然咱们寨子从十年前的一台30千伏安变压器增换成了现在的4台300千伏安变压器,但依然很难满足寨子未来的用电需求!” 大坪供电所配电工申珍江说,为了配合龙潭仡佬古寨景区的建设,务川供电局新一轮的农网改造正在村寨中悄然拉开……

夕阳西下,44岁的申珍江结束一天工作,看着自己守了半辈子的村庄发生着的点滴变化、桩桩往事忆上心头,他不由自主地憧憬起规划图上村寨未来的美丽模样。“我很庆幸我是一名供电人,我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事,为我的民族尽些力,我很自豪!” 申珍江说。

记者手记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县,此前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记忆中务川地处西地处黔、渝边沿结合部,石多田少,山高路难,仡佬族群众自古就民生艰难。

但通过此次实地采访,我切身感受到了仡佬族人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贵州电网公司的努力下,依托两次农网改造的助推,公司的干部员工们正在齐心协力帮助仡佬族同胞们摆脱“穷根”,奔往小康生活。

同时,地形复杂、少数民族聚居,这些以往限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当前电网保障有力、城镇化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背景下,“偏远地区”的绿水青山,以及仡佬族的传统民风民俗,反而成了一座“富矿”,带动着整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千百年来,贫穷像一盘深扎进边远山村土壤的老树根,仅靠仡佬人自身的努力难以挖净。而如今在贵州电网公司的帮助下,情况正在逐步改变。供电员工们与群众一起想办法、出气力,这样的同心协力,穷根再深也挖得净。(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