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助学不撒“胡椒面” 大额资助润“寒门”

07.11.2014  13:40

      “‘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产生,其背后折射的是城乡在社会心理方面的鸿沟差异,传递的是可能带来群体分化的危险信号,对此工会应当有所准备、有所作为”。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贵州省总调整“金秋助学”工作思路,变往年的“蜻蜓点水”式扶困为每人5000元的大额助学金,资助250多名寒门学子就读一本院校——

助学不撒“胡椒面” 大额资助润“寒门

   寒门学子求学是个沉重的话题

  近日,来自贵州省遵义市的困难职工子女李小文,拖着行李箱走进西南大学,成为了一名大一新生。今年,他以611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却为学费、生活费犯了愁。就在他准备寻求媒体帮助时,当地工会及时送来了5000元助学金,让他拥有了踏入大学的资格。

  李小文出生在遵义市一个老三线军工企业职工家庭,父亲早逝,家中只剩下身患精神疾病的母亲,每个月靠400多元低保生活。对于这次能顺利考取并入读重点大学,他感叹自己是个“幸运儿”。

  李小文的求学路背后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近年来,各地高校“寒门”生源在“985”、“211”等重点大学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信息渠道闭塞及贫困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造成了寒门学子难以打破在教育渠道中“看不见的门槛”。

  生逢高校扩招的时代,寒门学子反而难上名校,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虽然高考升学率低,却被寒门子弟视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年代。据统计,1978-1998年这20年间,北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始终在20%-40%之间。而自2010年起,一些重点大学农村新生比例持续下滑。有数据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实际上,除了在招录上的“门槛”,对于这些寒门学子来说,还有更严峻的“就读”门槛。家庭沉重的负担,往往令这些学子难以安心完成学业。

  “无法想象拼命凑学费、生活费的那些日子,我出去卖奶茶,几乎能赚钱的办法都试过了,感觉自己很渺小。”李小文坦言,得知他考上一本院校后,他一度后悔,认为应该选择学费更便宜的二本院校。记者在采访了多位考上一本院校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后发现,一本院校的光环,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求学压力。“我知道自己和别人无法攀比,但别人吃肯德基,我只能吃食堂,心里肯定有落差。”今年刚考上中央财经大学的黔东南州天柱县农民工子女汤天笑说。

   大额资助帮学子迈过就读门槛

  为解决“寒门难出贵子”、名牌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等问题,国内各地重点高校今年均扩大实施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其中,参与该计划的学生从去年3万名增至今年5万名。可以预见,今后能考上一本院校的寒门学子越来越多,然而面对沉重的就读门槛,工会组织该如何发挥作用?

  “工会要帮助寒门学子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帮助他们迈过‘就读’门槛。”贵州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兴举告诉记者,省总工会对工会帮扶工作之一的“金秋助学”行动也进行相应调整。记者了解到,在省总工会资助的寒门学子中,今年共有256名考上一本院校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享受到每人5000元的大额助学金资助。资助这么多寒门学子就读一本院校,这在贵州工会尚属首次。

  杨兴举不无担忧地指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产生,其背后折射的是城乡在社会心理方面的鸿沟差异,传递的是可能带来群体分化的危险信号,对此工会应当有所准备、有所作为。

  在今年的“金秋助学”行动中,贵州省总工会首先扩大帮扶范围,将资助对象扩大到国家助学体系没有覆盖以及虽已覆盖但需进一步救助的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的子女和困难单亲女职工子女身上。而后,省总又多方筹集“梦圆金秋助学行动”助学金313万元,将资助重点放在今年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一本、二本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对其“重点资助”、“大额资助”。为了确保资助对象情况真实,省总工会帮扶中心严格依档帮扶实名制管理,各基层工会采取入户走访的方式对申报助学款的困难职工家庭及子女上学情况进行摸底抽查,及时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做到学生考试情况清,家庭收入情况清,致困原因及困难状况清。受资助学生需每年向工会反馈成绩及在校表现,如果表现不符,将被取消受助资格。

  翻开贵州省总工会2014年“金秋助学”人员统计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但仔细翻阅他们的家庭档案后,是深深的感叹。“父亲因工伤不能自理,月收入只有300余元”,“母亲身患癌症,父亲离家出走,家中还有两个妹妹”……

  “有了今年工会给的学费,我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即使打工也不用那么累了。”汤天笑告诉记者,他会在校期间好好学习、生活,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才。

   金秋助学”绝不可以撒“胡椒面

  记者了解到,以往“金秋助学”有的企业工会救助范围很大,但一次只给孩子发放几百元助学金,难以发挥最大效果。

  “‘金秋助学’绝不可以像撒‘胡椒面’一样。”杨兴举说,“孩子们拿着几百元救助金能做什么?”近年来,贵州省总转变“金秋助学”工作思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自去年开始,贵州省总工会通过争取同级党政支持、本级工会匹配、社会各界赞助等方式多方筹集助学资金,使得资助金额大幅度提高。同时,在救助上施行“重点资助”,确保每个受助学生都能顺利走完人生中的大学路。此外,各级工会还重视“造血”,先后与有关单位沟通协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近千个勤工俭学岗位。在今年省总工会首次开展的“爱国 敬业 奉献”全省职工百幅优秀书画作品评选活动中,省总将推出爱心义卖慈善活动,所有义卖善款将用于“金秋助学”行动。

  遵义市总工会委托第三方对市总工会“金秋助学”对象进行走访,通过走访取消了8名申请对象的资格,杜绝人情资助。市总工会在一次性资助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协议式助学新方式,通过筛选特别困难对象,在上学期间每月给予500元生活补助。这种新资助方式受到了困难职工家庭的热切欢迎。目前全市已有20名对象与市总工会签订了助学协议。

  安顺市总工会及部分县区总工会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对家庭条件差、困难程度深且品学兼优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实现“一帮四年”,每年5000元,解决学费之需,直到大学毕业。四年中被资助的学生还可到工会开展社会实践,并按年度向工会报告学习情况。

  “帮扶方式的转变,折射着省总工会工作理念的转型。”杨兴举认为,“金秋助学”不能只解燃眉之急,更应成为改变寒门学子人生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及时雨。(本报记者 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