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破解“民生十困” 标本兼治增加市民活动空间

04.11.2014  13:47

    10月3日上午8点,文昌阁广场准时响起悠扬的音乐声,早锻炼的时间又到了。

    广场不宽敞,却热闹非常。靠东的一侧,约50位大妈正随着音乐旋律起舞。五米开外的广场西边,是一群打太极拳的老人。

    “为避免相互干扰,我们都把音量调到最低。”有12年舞龄的邓明英说,文昌阁广场是老东门附近片区唯一的一处市民休闲广场。由于广场空间不大,活动的人较多,“下饺子”的现象经常在所难免。

    每周都要打两次羽毛球的张琛,家住大营坡,提起体育锻炼的场所,她的感受是——“遥远”。

    张琛打羽毛球的首选场地本来应是距离较近且交通方便的六广门体育场。但六广门体育场馆经常人满为患,她就只能前往更远的新添寨或者五里冲的羽毛球馆。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她每次打车或自驾前往,仅单边行程就要35分钟。每次打1小时的球,她至少要预留3小时的时间。

    李晨璐是家住智慧龙城的高一学生。今年暑期,父亲李一凡给她买了11本书也没能填饱她如饥似渴阅读的“胃口”。“孩子正处于知识积累期,如果社区有图书馆,孩子就可以经常就近借书阅读了。”李一凡说。

    “要破解‘活动场所少’、公共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必须统筹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加以解决。”市文广局总工程师熊列说,拓展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科学布局公园、广场、商业、休闲娱乐和城乡文体设施,强化公共设施配套建设,但这项工作并非单一部门可以解决。

    熊列说,缺少物理空间,是贵阳市面对的首要问题。统计数据显示,贵阳老城区现有建设用地49.73平方公里,仅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21.7%,却生活着近150万人,拥挤程度已超过寸土寸金的香港。“贵阳老城区很难挤出可以修建体育场、大型博物馆、城市公园等活动场所的空间。

    “要改变这样的城市格局,贵阳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到改善社会民生、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和提高城市整体发展质量上来。”熊列说,唯有尽快实施“疏老城、建新城”战略,才能使“活动场所少”的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实施“疏老城、建新城”战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现阶段贵阳如何在有限的城市范围内挤出活动空间供市民使用?成功案例并非没有。

    如今,一个占地278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已在云岩区渔安新城建成,并面向黔灵镇安井村、渔安村、西瓜村的2000余户回迁村民免费开放。塑胶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每天晚上我都会和邻居过来打球。”渔安村村民卲昌贵说。走进这个设施完善的休闲广场,每一位居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云岩区是老城区,空间本就狭窄,要想为市民提供健身场地,必须见缝插针,因地制宜。”云岩区文体局体育科相关负责人说,作为新建成小区,渔安新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就预留了部分公共空间作为活动场所。

    而常去社区“清风雅舍”度过休闲时光的李波一,也享受到了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

    南明区西湖社区今年陆续开设了“花季文苑”、“清风雅舍”,建成贵阳市第一批图书馆小站等系列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此外,社区还从辖区公共户单位请来省级教育专家为市民开设讲座,并组织了社区春节联谊等文娱活动。

    “我们整合特色文化功能室,并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爱心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建设。”西湖社区工作人员鄢沛忻说,这让社区的文化爱好者有了去处。

    在熊列看来,渔安新城和西湖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且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现阶段,各级各部门应该以规划为引领,指导在建小区为公共活动留足空间。而在已建成小区,政府可用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政府可租用学校、公共户单位的体育场、艺术馆,在节假日开放,满足市民的公共活动需求。

    “近期,我们将改造提升黔灵山公园、花溪湿地公园等,并在中心城区打造15个‘图书馆小站’,为居民提供更宽广的公共活动空间。”市生态文明委园林处处长徐昱说,贵阳市还在大力实施“十大增绿工程”,优化公共绿地空间,目前已新增和提升改造绿地162万平方米。

    “标本兼治同步推进,相信经过近期的攻坚和努力,广大市民将拥有更多活动空间。”徐昱说。(路榕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