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圆梦在今朝 不破楼兰终不还

15.09.2020  17:03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新时代贵州人凝聚起砥砺奋进、逐梦前行的磅礴力量——

千年圆梦在今朝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梦千秋业,慷慨歌未央。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处,在“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感召下,贵州人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即将迎来撕掉绝对贫困标签、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时刻。

  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在贵州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农产业革命带头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只争朝夕地冲锋、不负韶华地奋斗。他们以“咬定青山”的决心,以“誓破楼兰”的劲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谋产业、谋发展、谋幸福,唱响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脱贫壮歌,凝聚起新时代贵州人昂扬奋进、逐梦前行的磅礴力量。

  不忘党员初心 创造减贫奇迹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在农村搞产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找准路子还要耐下性子苦干实干,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站在果实累累的秋天原野,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深有感触。

  “陈大兴不自私,讲公道,能吃苦,有骨气,有头脑。”1996年,大坝村老支书陈万德在病危之际,将带领村子发展的重担交到了28岁的陈大兴手中。

  20多年来,陈大兴带领乡亲们调整产业结构,金刺梨产业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成为安顺市最大的金刺梨育苗和种植基地;主导兴办的大坝村延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带领村民开办果酒厂,成立年产5000吨果酒的公司,年产值破3亿元,让农业特色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创造了更多价值。

  以前,“大坝大坝,烂房烂瓦烂坝坝,小伙难娶、姑娘外嫁。”如今,大坝村景色美如画,家家有车、别墅豪华,娶的嫁的都不差。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带领村民发展以白酒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余留芬成为“人民小酒”的“当家人”;

  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说:“我就是用手挖、用牙啃,也要啃穿一条路!”从1999年到2011年,麻怀人凿出一条长约216米、宽3.9至5米、高3.5至5米的“麻怀出路”;

  “村民不脱贫我就不脱单”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泉发村女支书宋冰;守初心担使命的独臂女干部,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纸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燚;“带着二孩上战场”的松桃自治县世昌街道沟咀社区脱贫攻坚副指挥长杨海兰……立下军令状,她们生动诠释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基层党员的本色和为民服务的初心。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奋进征途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下,在这个创造奇迹的新时代,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从来不乏这样的“脊梁”。他们是一生只为一条渠的老支书黄大发;他们是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驻村干部文伟红;他们是“村社合一”探路者左文学;他们是把马尾绣传承发扬,并变成致富产业的宋水仙;他们是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田坝村党支部书记段恒良……

  在灾情来临时,他们是勇战险情的乡镇干部;在疫情暴发时,他们是走村串户的“逆行者”;在战天斗地、驱赶贫困的脱贫攻坚战场上,他们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坚守阵地、屡立新功,不断书写百姓富生态美的精彩答卷。

  返回家乡创业 带领乡亲致富

  有了丰厚的资产,接下来你要做什么?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反哺乡梓。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随着电波传到遵义市大坎村,初中毕业的张明富离开一贫如洗的家,从深山走出去,“扒火车”到广东打工闯荡。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带着打工挣到的6万元返乡创业。从做批发、卖烟酒到开工厂、搞养殖,他创立的梦润集团已经在大坎村创造了年营业额超过7000万元的业绩,带动周边上万人增收。

  从煤老板到茶老板,毕节市纳雍县骔岭镇坪箐村村民谭正义经历了从“”到“绿”的梦想转变。

  10多年前,谭正义办煤矿,带动当地600余村民就业。“煤矿开采不可能搞一辈子,‘黑色经济’不是长久之计,还得‘靠山吃山’。

  2009年,谭正义放弃煤矿生意,拿出积攒下的亿元家产,在海拔2300米的高山上发展绿色产业。

  为了种出原生态的有机茶叶,谭正义坚持“三无”理念,即“无农药、无化肥、无添加”,确保了有机高山生态的品质保证。如今,有机生态茶园种植面积已达7000亩,常年解决劳动力就业200余人,每年光发放务工工资就是400余万元,带动15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1993年,桐梓县官仓镇马孔村村民王克权和张宗碧夫妇俩,用务工的存款在贵阳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家具加工厂。经过30年的发展,他们积累了丰厚的身家。为了让家乡能“好一点,再好一点”,2017年夫妻俩毅然回乡,投入300多万元开办养牛场,聘请周边贫困村民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也在故土演绎着带领群众致富的故事。2012年,这个过去从事煤炭产业的亿万富翁情系家乡,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当地8个村的旅游、农业资源变成了发展资本,964户农民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东,1161人实现脱贫。

  他们都出生在穷乡僻壤,曾怀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进入城市和厂矿创业、淘金。如今,他们创业成功后又不约而同回报家乡,用寸草报春晖的情怀,带领和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上下同欲,无往而不胜。不管力量大小,脱贫攻坚战场上离不开为乡村倾力付出的返乡能人、致富带头人。他们把新观念、新资源带进乡野山林,为脱贫攻坚注入“活水”,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新动能。

  坚守平凡岗位 书写非凡人生

  “如果时光能倒流,你还会不会当村医?

  采访中,石世琼流下眼泪:“有可能不会了。

  泪水里有对家人和小孩的亏欠:“以前,只有星期六、星期天才回家。这几年路好了,每天晚上都能回家了,但是错过了陪伴小孩成长时间,再难弥补了。

  穿梭于黔东南州榕江县古州镇料里村的各家各户,今年已是石世琼在村医岗位上的第24个年头。

  24年间,她背烂了3个医药箱。但是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

  在榕江县,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像石世琼这样的村医有262名。正是这支队伍,极大地解决了村民家门口看病难的问题。

  24年,一个女人为山里群众的健康献出了整个青春。和她一样,安顺市平坝区乡村教师张习阳也为一个小村庄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一来便是37年。

  翠绿的山峰高耸入云,层峦叠嶂如蜿蜒巨龙,小车沿着小路盘旋而上直冲山顶,这里是安顺市平坝区齐伯镇窑上村。37年来,张习阳顺着这条盘山公路,送300多名窑上学子走出了大山,30多名学子考上大学。今年55岁的张习阳在乡村扎根近40年,为的就是帮助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在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奋进历程中,涌现出“人民科学家”南仁东、“最美奋斗者”杜富国、“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姜仕坤、“时代楷模”陈立群、“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杨波、全国“公安楷模”马金涛等一大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他们坚守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集中体现了新时期贵州党员干部群众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共同筑起贵州跨越发展、后发赶超事业的精神高地。(记者 邓钺洁)

[责任编辑: 刘菲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