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国际时评:且看西方捕风捉影的能耐

05.02.2015  06:33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记者柳丝 李国荣)最近,一名在挪威阿格德尔大学从事风电项目研究的中国博士生和他的欧洲籍导师被挪威警方要求限期离境,他们从事两年多的研究项目因此受阻。挪威警方给出的主要理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技能“可能被他国人士用于军事目的”,制造导弹。

更有甚者,挪威司法部官员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还把这一事件和“恐怖主义”挂钩,辩称“消除特定国家和恐怖分子获取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风险是重要的”。

风电研究成果和知识技能可用于制造导弹?单纯的学术研究怎么就变成了恐怖主义?这种莫须有的等号实在荒唐之极!学术研究是主动寻找和发现知识,而被他人利用则是另一回事。如果将二者之间清晰的界限进行人为的模糊化处理,甚至混为一谈,那么当年诺贝尔和爱因斯坦岂不早该被驱逐了?

阿格德尔大学校方自去年夏天开始就组织挪威国内外同行对此项研究进行审议,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发现这个完全公开进行的研究项目有任何问题。挪威警方发出“驱逐令”后,校方为了维护学术自由和研究人员的合法权益,分别为这两位学者聘请律师,与政府有关部门交涉,但挪威政府以“涉及秘密”为由,拒绝向律师提供警方调查此案的相关材料。

这并非西方国家首次根据“可能性”的结论妄下判断,也不是西媒首次听到一点与中国有关的风声就开始乱贴标签。形成这样先下结论再倒推的思维方式,不是患了臆想症,就是骨子里存有偏见。

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发生后,在枪手身份不明的情况下,《芝加哥太阳时报》率先爆料称凶手可能来自中国,而美国联邦调查局竟然仅仅根据媒体猜测就假定枪手是中国人而着手进行调查。然而,真相大白后,《芝加哥太阳时报》依然拒不道歉。这不是偏见是什么,这不是傲慢又是什么!

近年来,西方媒体还“喜欢”盯着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大作文章,不时抛出“中国威胁论”的各色版本。如美国《国家利益》网站1月份的文章强调“中国的区域封锁对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所构成的威胁”,《华盛顿时报》去年12月的文章称“到2020年中国舰队的规模将超过美军”,日本《外交学者》去年9月也说“中国在海上变得咄咄逼人”……然而,这些媒体对美国军费高居全球之首、占全球军费开支总量的37%、是中国4倍的事实却“选择性失明”。

更荒唐的是,西方媒体把前不久发生的索尼遭黑客攻击事件也与中国关联。《纽约时报》去年12月一篇社论说,“朝鲜黑客总部在中国”,“中国曾经对美国政府和企业电脑进行黑客攻击”。还有曾经被美国炒作的“李文和案”和“加州华裔工程师窃取军事机密”案等。

不难看出,挪威这一事件也同出一辙。

为什么这样的抹黑事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在这些西方国家,一些人的思维还顽固地停留在上个世纪,一直用另一套自定义的标准来审视中国,认准了“批评中国有市场”。于是乎,媒体也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抹黑中国,以博得眼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西方早就该摘掉有色眼镜,放下长期傲慢的身段,摒弃心中固有的偏见,以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态接受一个和平、友善、文明的中国。这才是共处之道和共赢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