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华英字典》出版200周年珍贵文献在沪展出

03.11.2015  23:26

东方网通讯员时菲11月3日消息:近日,由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主办的“从马礼逊到陆谷孙——纪念《华英字典》出版200周年”主题文献展在徐家汇藏书楼正式揭幕。

在中国历史上,跨文化交际从古至今一直延绵不断。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印度佛教的传入、鉴真和尚的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均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明末清初以降,随着西方传教士、学者、外交官、商人的入华,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在跨国跨种族的交际过程中,语言的学习和文字互译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百年前,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耗时十余年编出了第一部多卷本的《华英字典》(共六册,4595页),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汉英—英汉对照字典,为来华传教士等人学习汉语提供了很大便利,并为以后其他人编纂汉英或英汉字典建立了参照基础。这部从1815年至1823年出齐的大型字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项标志性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百年后的今天,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于今年8月正式出版了上卷。这是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的姐妹篇。编者以全新的词典编纂理念,在收词原则、义项分析、例证说明等方面均体现了当代汉英词典编纂的新水平,是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最新成果。

从马礼逊到陆谷孙,他们所编纂的《华英字典》和《中华汉英大词典》正是二百年中西文化互动的标志。《华英字典》代表着西方人学习汉语,试图认识中国,打开中华文化之门的强烈愿望。而《中华汉英大词典》的诞生,则表达了当代中国人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烈期待。这二百年,正是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跨国跨种族文化交际不断深入,文化冲突与融合不断加强的时期,双语词典作为文化的桥梁,承载着跨越文化障碍的重任。

本次为期两个月的展览以马礼逊和陆谷孙所编纂的词典为起止坐标,展出包括全套初版马礼逊《华英字典》、陆谷孙的手稿在内,30余种展现二百年来汉英、英汉词典的编纂出版概貌的珍贵文献,以此管窥跨文化交际对中国历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