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划分“六型”农民 实施“精准扶贫”

15.09.2015  21:04

 

        今年以来,印江1530名驻村干部以“六个精准”为风向标,以“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为行动指南,合理划分“六型”农民,抓实精准扶贫,成效凸显。

        印江县采取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的办法,由县分解到乡镇,乡镇分解到行政村,组织村委会、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帮助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结合贫困户需求和实际,精准识别贫困户,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分化、剥离、引导贫困户与  “六型”农民对号入座,实现了贫困户脱贫精准定位。

        农业场主型。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策的倾向扶持,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农民成为农场主、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刀坝乡玉岩村王光宇,在本村流转500余亩土地发展家庭农场,通过认真规划,合理搭配,涉及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用草和牛羊养殖等多个领域,2014年纯收入近20万元;庙坪村村民付贞标曾在厦门的养猪场干了10年,2012年回家创业,在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创建了一家生猪专业养殖场。目前,年出栏肉猪300头,年产值近70万元。该乡共有家庭农场3个,烤烟产业大户33户,茶叶种植大户50余户,其他种植大户20余户,养殖大户30余户,带动1000余人共同致富。

        产业工人型。根据区域内产业的需求,建设的需要和劳动力的配置情况,通过合理引导,把闲置的劳动力调动起来,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部分因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集中引导他们到农场主、种养殖大户或建筑工地打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实现增收致富,快速脱贫。长期在合水镇坪楼村生态葡萄基地务工的卢贵娥,每年收入近2万元。“屋头有老有小,在家门口打工也一样赚钱,还能够照看到他们。”卢贵娥对目前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像卢贵娥一样在葡萄基地务工的产业工人有1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镇产业工人不少于600人,每人日均收入不低于80元,产业工人每年总收入不少于300万元。

        商业贸易型。通过政策引导,业务培训等方式,引导一部分有条件、有基础、有经商欲望的农民开办商铺和企业,让“农民”当老板,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中坝乡堰塘村村民徐晓玲在政府的支持引领下到集镇经营“福万家”百货超市,经商年均收入10万余元;中坝乡中坝村村民代洪,利用代家槽大林沟生态资源优势,兴办大林沟生态园农家乐,年收入120余万,带领周边村寨近20名村民就近就业。

        合作发展型。通过引导贫困农户抱团成立合作社、协会等方式,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抱团脱贫,相互促进实现增收致富。缠溪镇柳塘村村民罗时琼,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成立了柳塘优质糯米合作社,集中流转98户社员的土地,以土地入股,集中管理,按劳按股份分配红利。目前该合作社有糯米160亩,今年预计收入在50万元以上,除去一部分利润用作合作社的发展基金,农户户均纯增收可达5000余元以上。在发展糯米的同时,罗时琼利用村里耕地面积多,适合发展烤烟产业的优势,?带领6户群众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120亩,年产值达36万元,户均纯收入2.3万余元。

        外出务工型。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引导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进公司、入企业,做专业的技术工人,学技术,学管理,外出务工增长才干,再把资金、技术和经验带回家乡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做雁归人员中的“领头雁”。刀坝乡白金村唐家寨组的唐舟、唐国军在杭州的某轧钢厂打工,借回家过春节之机,在乡党委政府组织下,村里举办了外出务工经验交流活动,并由唐国军对参加活动的人员进行简短培训。唐舟、唐国军先后带领20余名乡亲到该轧钢厂打工,人均月收入6000元以上。截止目前,该乡共输出外出务工人员9201人,其中5500余人参加过乡党委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

        政策扶持型。针对智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劳动力缺失的农民,采取政策兜底,保障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水平,确保这一类型的贫困户在政策扶持下摆脱贫困。杉树乡顾家村顾下组陈世俊今年50岁,是一名智障残疾人,该乡通过民政低保、季节性缺粮、冬令春荒临时性救助等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每年获补助物资折合近1万元。2014年,杉树乡全乡农村低保1587户4193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55.98万元,全年共发放救灾救济资金45万元,发放救灾粮食15480斤,发放医疗救助73.9万元,发放优抚资金49.5万余元。

        通过“六型”农民的分化,2014年已完成2.11万人脱贫,2015年计划脱贫2万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13元,2014年6047元,2015年预计将达到7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