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监察厅原官员谈车改:政府官员无车可借

12.05.2015  00:38

谢谷梁关注车改多年,他对新车改充满信心(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记者 尹安学

公家的车,公家的油,公家的路桥不用愁。

公车私用向来让百姓们深恶痛绝。多年来,广东等地一直在探索公车改革,杜绝公车腐败。怎么看待车改,如何推进车改?广东省监察厅原副厅长、第三届广东省监察学会会长谢谷梁从1998年开始关注车改,至今仍不忘写博客分析车改得失,2003年起广东所有地方车改方案,谢谷梁均参与制定、审核,每次公车拍卖他均在现场督导。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谢谷梁,为车改释惑。

公车腐败

曾有公车一年换40多个轮胎

公车的不合理消费,已经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成为行政管理的黑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广东省监察厅原副厅长、第三届广东省监察学会会长谢谷梁告诉记者,对公车腐败,有关部门曾多次开展专项治理。过去的专项治理有效地遏制了党政机关竞相购买配备进口豪华小汽车的不良风气;但对于小车严重超编、公车私用等问题却纠而复生,难以根治。

据有关资料披露,近年来各地购车费用急增,甚至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每年花在公车上(包括购车、养车、养司机)的费用约为4000亿元,呈不断增长态势,成为财政负担上的无底洞。不过,花了如此多的钱,却改变不了公车效率低下的情况。尤其是领导用车,除了接送上下班和出差外,许多时间车辆和司机都闲着没事干。有关资料表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社会运营车辆的5倍,使用效率只有后者的1/5。

领导干部公车私用更是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这样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另外,公车购买和维修的环节,还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记者了解到,有个单位一辆公车年维修费高达10万元;某地一辆公车一年换了40多个轮胎,几乎平均每周换一个轮胎,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

车改进程

今年年底完成全省公车改革

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了解到,今年4月3日,《广东省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方案明确提出,今年年底完成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其中省直机关公车改革将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于9月底前完成,乡镇于12月底前完成。

中央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补贴标准是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

记者了解到,广东的车改补贴标准,严格按照这个方案执行,具体补贴标准为:正厅级1690元,副厅级1500元,正处级1000元,副处级800元,正科级600元,副科级450元,科员300元,科员以下250元。同一地市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不同地市最高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

谢谷梁说,目前的车补,是通过对交通费进行测算,经过认真调研出来的,比较合理、可行,容易取得社会共识,各地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不折不扣地执行。

问题1 车补为何“跑腿的”不如“动嘴的”?

背景:有人认为车补标准不应该职位越高补贴越多,“跑腿的”不如“动嘴的”很不合理。他们认为,职务越高的官员出门公干并非越多,级别越低的普通干部不代表出门就越少”。他们批评“车改”后,领导干部与其他干部的交通补贴过于悬殊,是“益了处长苦了科长”。

解答:“不应把公车改革与发放交通补贴画等号。”谢谷梁说,就拿货币化改革来说,公车改革属职务消费改革,交通补贴是解决取消公车后公务活动所需的交通费用,并非生活福利补贴。补贴对象中,并不包含不再从事公务活动的离退休和离岗退养人员。

原来给领导干部配一台车,折旧费、养车费加上司机费用,每年要6万-8万元左右。“车改”后领取的交通补贴,只是原来费用的一小部分。个人需掏出积蓄来买车,平时上下班,外出开会、公干还得自己开车。

公车改革不仅没有“变着法子为领导干部增加福利”,“让政府官员多了一个分钱的理由”,而恰恰是“变着法子”剥夺了领导干部的某些特权,实实在在地削减了领导干部的福利待遇。这正是公车改革多年来阻力重重,步履维艰的症结所在。而对于中层以下干部,本来用车机会就不多,“车改”后有一定数额的交通补贴,大多数人满意。

为什么“车改”前,科员、办事员不会与领导争车坐,“车改”后却有少数人对交通补贴的级差感到心里不平衡呢?谢谷梁分析,这主要是“车改”后,把暗补变为明补,容易刺激人们的神经。

问题2 为什么“车改”省钱不能达到2/3?

背景:有说法称:在公车使用中“公务占三分之一,领导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费用中的2/3是不合理的,而车改试点地区省下来的钱却达不到这个比例。

解答:这种广为流传的“三个1/3”说法,源于全国“两会”期间一政协委员的说法。原话是“有的地方存在着上述的三分之一的现象”,这话被广泛引用,“有的地方”变成了“所有地方”。这种“三个1/3”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形象说明公车私用的严重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计数据。现在一些人却把它作为质疑“车改”成果的重要依据。

公车私用一般发生在节假日和8小时以外,如果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又占1/3的话,难道司机不回家、不睡觉总在路上跑吗?”谢谷梁说,只要稍微细想,“三个1/3”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据报道,已经进行公车改革试点的地区,“车改”前后对比,交通费用一般可节约30%左右。如江苏省612个乡镇进行“车改”,交通费用比“车改”前下降24%;广东省珠江三角洲5市“车改”后,交通费用下降了27%;杭州市市直机关第一批“车改”试点单位,交通费用比去年可节省32%。

问题3 能否防止“补贴照领,公车照坐”?

背景:很多人提出这样的担心:如果政府官员特别是一把手领了交通补贴后,利用职权及其影响,继续占用单位留用公车或向下属单位、企业借用车辆的话,“车改”不是白搞了吗?

解答:谢谷梁说,联系到“车改”前公车私用现象屡禁不止的状况,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补贴照领,公车照坐”的前提条件,是单位仍然保留有公车。随着“车改”深入发展,不但党政机关不再保留公车(执法执勤车除外),就连基层单位和公有企业也都进行“车改”,客观上已使政府官员“无车可占”、“无车可借”。

有人会说:“没有公车可借,还可以借用私人的车呀。”对此,谢谷梁解释道:“长期无偿‘借用’私人老板车辆,已变成索贿、受贿。

目前,各地对防止“补贴照领,公车照坐”早有准备。有的地方对留用的特殊公务用车,统一喷刷醒目标志便于群众监督;明确规定非执法执勤任务不得使用,并建立了用车工作日记,对每次出车的任务、人员、时间、地点一一登记,以利于内部监督;节假日留用公车一律封存在指定的停车场,特殊情况需要用车必须经过批准并办理用车手续。

谢谷梁说,车改中,的确存在有些好办法,在A地有效,到了B地却无效的情况,所以,要加强的公车使用的监督,增强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问题4 会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背景:取消公车后,外出办事改乘公交车或摩托车、自行车,会否降低工作效率?个人领取交通补贴之后,可能会有人为了节约费用而少出门、不出门。

解答:谢谷梁认为,这要分情况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干部收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限制,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条件尚未成熟,“车改”后干部普遍买不起小车,外出办事只好乘坐公交车或摩托车、自行车。那么,就常识而言,公交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的速度、效率肯定不如小汽车,原来有公车时半天可以办成的事情,现在也许需要花一天甚至两天的时间才能办成。不过,小县城住房便宜,很多人上下班靠步行就能解决。

对于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货币化车改模式”顺应了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潮流,“车改”后许多干部都买了私家车。现在机关大院停放的私家车,远远超过原来公车的数量。过去有些人存在“公车依赖症”,外出办事首先要求机关派车,派不到车便拖到明天、后天再办。较早进行“车改”试点的杭州西湖区有一次召开紧急会议,结果两个试点单位的负责人最早到达会场,因为他们一接到电话通知,自己开着私家车就来了。而其他单位的负责人,还在等着单位司机开车来接,因而迟了一步。

为节省交通费减少出门办事?谢谷梁说,理论上有这种可能,但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觉悟不会那么低。交通补贴在使用中的刚性也很强。比方说,上班、开会你不能迟到、缺席;外出办事没有正当理由是非去不可的。如果有人为了“心疼交通费用”影响了工作,导致考核不合格,那么后果肯定是得不偿失。

问题5

公车司机

怎么安置?

背景:在公车改革中受冲击最大的是两类人,一是领导干部,二是单位司机。对于坐车的人,“车改”触动的是面子;而对于开车的人,“车改”触动的却是饭碗。

解答:公车司机属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一般占行政编制的10%-15%。司机队伍中来自部队退伍兵、志愿兵的不少。“车改”后大部分司机无车可开,需要转行或另谋出路。公车改革后,如何妥善安置好富余司机,是保障社会稳定和“车改”成功的重要环节。

从目前车改情况看,司机出路主要有5种途径:一是本人具备条件的,鼓励报考公务员或转任其他岗位;二是成立社会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机关出租车队,安置一批司机;三是已到或接近退休年龄的,可按政策办理退休或提前退休;四是愿意退职后自谋职业的按有关政策办理并提供帮助;五是对临时工、合同工按合约规定解除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