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凉金果”的梦想与实践

14.12.2015  11:13

——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眸之金果篇

开栏的话五年一个刻度,我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五年一个跨越,平凉又将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会点上,回望过去五年的历程,我们看到平凉在攻坚克难中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迎着新的目标,我们聆听到满怀豪情继续奋勇前进的铿锵脚步。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栏目,总结回顾“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谋划展望“十三五”的发展路径和美好前景,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记者 赵育娴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9月,以质优而走俏国内外市场的静宁苹果刚刚开园,就呈现了售价持续走高的曲线图。直径80毫米的红富士苹果每公斤由上年的7元卖到了9元,净增2元。

作为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十二五”时期,全市果品总产量一路攀升至165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111.5%;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854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73.4%。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将一条直线上升的红色曲线镌刻在近五年平凉的发展版图上。

漂亮曲线的攀升,记录着“十二五”期间平凉果产业蓬勃盎然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见证着平凉发展现代农业、建成全国苹果强市的热切渴望。曲线的背后,是把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责任与担当,是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智慧和勇气。

立足优势持之以恒发展果业

对雷大乡陈局村果农雷建华来说,2015年的秋天收获颇丰。除了家里的苹果卖上了好价钱,他自己还获得了静宁县赛果比赛的特等奖。

这是静宁县连着第五次举办赛果节,也是“十二五”期间的最后一届。为了培树典型,我市连年组织开展赛果赛园活动,市、县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真奖实罚,有力推动了果产业快速发展。

平凉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降雨适中,发展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二五”以来,我市将果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盯目标,坚持不懈,逐级制定完善果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实行市、县区、乡三级领导和技术干部包点抓园,狠抓年度目标考核,走出了一条以果产业规模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有效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路子。

过去苦脊甲天下的静宁,如今是苹果甲天下。

走进静宁山区,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苹果树,承载着静宁人的小康梦。

十二五”末,静宁县果品种植面积达101.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68万吨。过去的贫困户靠苹果脱贫致富,捧上了旱涝保收的“金饭碗”。静宁县还突破果树种植的“禁区”,把果树栽到海拔超过1800米的山区,比规定的“禁区”高出了200多米。

静宁县只是我市认真实施苹果适宜区全覆盖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区域规模发展,整村整乡推进,统一建园标准,每年以20万亩以上的速度扩张,建成了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汭河流域两个百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发展果业重点乡镇85个,全市林果面积达267万亩,其中苹果243万亩,挂果园130万亩,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到1.4亩。

激发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整齐的篱架错落有致,篱架下,栽植不久的苹果幼树枝头上已挂满了粉白的花朵,工人们正忙着疏花……

这是去年春季记者在灵台海升现代果业技术高新产业园中看到的一幕,果园栽植的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矮化自根砧苗木”。

作为灵台县首个矮化苹果园,这里也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几处矮化示范园之一。

过去的五年,我市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果产业,立足提升果产业附加值,大力实施果园提质增效工程,制定“平凉金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13项,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和陕西海升集团、东都集团等建立研发基地,示范推广矮化密植、早果丰产、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等集成技术,建成果园标准化生产基地140万亩,创建国家和省级示范园58个,命名市级标准化示范园30个,认证全球良好农业、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出口创汇等各类基地60多万亩,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新品种2个,科技贡献率达到52%,优果率提高到70%。

平凉金果”的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和营销运作模式,组建果品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1700多家,流转土地10多万亩,培育规模大户500多户,设施栽培矮化密植示范园3万多亩,果产业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大为提升,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弥补了工业短腿,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五年来,我市坚持龙头带动,积极延伸产业链条,组建了平凉金果集团,引进省内外大型企业8家,本地企业转型发展果业20多家,培育了常津、恒达、欣业等13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开发出了果汁、果醋、果酒、果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年果品贮藏能力80万吨、加工能力30万吨,建成了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建成旅游观光采摘园100多处,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现代果业经营体系。

今年,全市优等果地头收购价每公斤10元以上,产地收购价连续10年居全国之首,果品总产值7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77.6%,年贮藏能力达到90万吨,年加工果品25万吨,分别占总产量的54.5%、15.2%,果产业对全市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超过40%,“平凉金果”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与实践。

创新合作打开现代果业新视角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给“平凉金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静宁县城的八里工业开发区,一档不大的门面,5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现代简约的办公间,没有库房,没有车间,只有键盘敲击声。从表面上,很少有人能看出这是“贩苹果”的地方——“兄弟农场”用5个月实现40多万元销售额的实践,展示着苹果营销的新思维。

仅仅几年时间,如今的平凉,线上线下销售苹果已经成为新常态,鼠标轻轻一点,“平凉金果”便可能走上国内外顾客的果盘里。

今年,静宁欣叶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建设产业孵化园。公司通过扩建万吨气调库和操作车间,准备整合资源,逐步建成分拣、包装、物流于一体的销售网络;同时,开发电商平台,建设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孵化出“电商销售新模式”。

为了帮助农民尝试电子商务,全市各县区成立了“电子商务中心”,将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组织起来,帮助农民开网店、建平台、搞培训,组织物流。

电子商务不是万能的,我们做企业,不仅是要把苹果卖出去,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把家乡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静宁兄弟农场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浩田这样说。

十二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狠抓扩量提质增效,基地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层次显著提升,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走过五年,“平凉金果”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地方名片,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