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田野绽放“开发”花

29.06.2015  10:52

康乐县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走进康乐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一派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美景展现在眼前:昔日“三跑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过去的荒山秃岭如今层林叠翠;农家生态庄园中,沼气池、鸡舍、牛羊圈连成一体;企业园区内,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在高速运转……康乐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紧扣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重心,大力支持富民产业,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走出了一条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基础设施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化经营初见规模,产业链条逐渐完善”的新格局,农业主导产业向产业化、现代化迈进。

强筋壮骨:昔日“望天地”变成“谷粮仓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排灌自流、旱涝保收”,这是康乐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区的真实写照。去年,县上实施胭脂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胭脂镇马集、蒲家两个村,对项目区385亩土地进行平田整地、培肥地力、优化水系、整修道路等综合治理,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300亩,完成衬砌渠道23.3Km,配套渠系建筑物232座,埋设涵管250m,田间道路3.2Km,购良种50000公斤,科技培训1000人次,示范推广550亩,项目区年节水量2万m3,年可新增粮食20.9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50万元,农民收入增加总额达24万元,人均增收47元/年。县农发办主任马德介绍道。

两年来,康乐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结合县域优势主导产业,投入土地治理资金4938.7万元,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土地1260亩,建成了一批配套完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有力地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项目区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及合作组织流转,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项目扶持:昔日“无米锅”变成“聚宝盆

龙头企业连农户,“一根甘蔗两头甜”。 “我们康福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成长为拥有社员110人、总投资415万元、年增加良种母牛犊96头,直接带动96农户发展母牛繁育,年增加收入298.8万元,这些效益的取得,离不开农发项目的大力扶持。”康乐县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雍永福动情地说,“合作社刚成立时,因底子薄、资金匮乏,只能从事小规模的肉牛养殖。去年,县农发办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我们资金234.1万元,新建母牛舍774m3、育肥牛舍324 m3 、青贮池4000 m3,引进良种母牛100头,使我们形成了集良种母牛繁育、肉牛育肥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企业。

该县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积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方面,积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抓住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改扩能,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另一方面,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360万元,对县域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大力扶持。一大批昔日“无米下锅”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蓬勃发展,变成了“财源广进”的“聚宝盆”,形成了农户联基地、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的良性发展格局。

科技支撑:昔日“老把式”变成“新农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决定着农产品市场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水平。康乐县在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中,始终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进村入户。2013年以来,连续3年投入专项资金87万元,引进推广新品种7个,推广节水灌溉和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关键技术8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8500亩。

与此同时,该县把培训农民的工作放在首位,结合县情,根据农民所想、所思、所盼,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培训,并做到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与“阳光工程”培训相结合,与涉农中等教育相结合,与基层农技推广相结合,重点对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对农业科技有渴求的广大农民进行专业性、实用性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民骨干5000余人。通过培训,许多农民成为当地既懂技术又懂理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带头人,“老把式”成长为科技型“新农民”。(通讯员 马亚东 段锦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