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创新工作载体提升党员服务群众能力

06.11.2014  20:34

    镇远县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强化党员群众教育,着力探索基层服务群众新举措,不断提升党员服务群众能力,牢固树立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帮扶群众、感化群众,提倡党员群众“双向教育”。 围绕报京灾后重建工作,通过联系帮扶群众,使得党员受教育、群众受教育。 一是 结对帮扶,构建服务网络。组建112个群众工作组,各级各部门联动帮扶,采取“一帮一、一帮二、一帮三”的方式,对受灾296户1111人进行全面帮扶,将走访帮扶与做群众思想工作相结合,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 二是 提升服务,转变发展观念。提出“帮危解困在一线,恢复生产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服务发展在一线”的“四个一线”工作法,主动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让村干部的观念由“代民作主”转变为“让民作主”,让群众发展观念由因循守旧向建设开放型旅游景区转变。 三是 深入宣讲,建设精神高地。将“道德讲堂”融合到“名城讲堂”中,组织来自基层的宣讲员,列出宣讲“菜单”,请群众“点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县50余名宣讲员深入基层宣讲百余次,惠及全县干部群众上万人。

     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试点。 将处置不合格党员试点工作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出台《镇远县处置不合格党员暂行办法》,严格党内管理,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一是 严格把关,建立党员发展预审制。党员预审工作重点查看新发展党员是否满足入党条件、入党动机是否纯正、入党程序是否规范等,建立“一人一档”,实行逐级分层审批,对不合格的将暂缓发展,直至条件成熟方可审批,有效避免违规发展党员现象。 二是 严格划分,确定不合格党员标准。结合行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制定不合格党员标准,制定处置不合格党员暂行办法,针对农村(社区)、机关、学校、医院、国有企业五个类别党员,分别列出不合格党员共性表现和个性表现52条,明确处理方式,使处置工作有章可循。 三是 严格程序,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对被党支部评议为不合格党员的,由上级党(工)委审核同意后,党支部再提出“限期改正、劝退、除名”三个不同类别的初步处置意见报上级党(工)委审批。拟劝退、除名的,必须报县委组织部预审、县委审批,层层把关。把不合格党员与干部年度考核划等号,全县共评议出不合格党员67名,其中限期改正63名,除名4名,并在全县进行通报公示,达到了警醒教育广大党员的效果。

     联系群众、抓好党建,创新基层服务新举措。 各地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总结推广服务基层好经验,密切联系群众,树立为人民服务良好形象。 一是 创新群众工作新方法。大地乡创新“九个一”群众工作法,要求干部每月下村召开一次村级会议、宣传一次政策法规、听取一次群众意见、与群众同劳动一天、排查调处一次矛盾纠纷、走访一遍困难群众、办理一批好事实事、与一户群众结对帮扶、提出一条意见建议,着力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群众工作网络。活动开展来,共走访群众5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10余起,办好事实事435件,解决问题243个。 二是 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江古镇谢家湾实施诚信治村管理模式,把村民评定为特别诚信、诚信、一般诚信、帮带诚信四个等次,建立诚信管理组织,设立诚信基金管理村寨红白喜事,引导群众讲诚信、树新风,积极创建诚信村寨、诚信乡镇。 三是 探索基层党组织设置新举措。金堡镇跨村联建党组织由2个以上村联合组建党总支,由乡镇派出优秀党员干部任总支书记,统筹推进多村发展产业,实现资源互补、产业联营、强村带弱村、强人带弱人的帮带效果。截至日前,建成种养殖合作社8个,形成以烤烟、辣椒、蔬菜、茶叶等为支柱产业的“六大”产业,2014年种植烤烟5300亩,烟农人均收入达1.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