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特色“五民”模式

23.07.2014  18:30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23日电 正安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始建于2002年,经历了普通型、综合型和升级版三个阶段。通过12年来的创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提炼形成了党建聚民、产业富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环境怡民的“五民”特色模式。

      五民”模式提出的背景和目的和意义

    正安县在近年的创建实践中,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紧紧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丰富内涵,成功走出了正安“五民”特色模式之路,为通往“富、学、乐、美”创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已在全县推广运用。

    如果说“富、学、乐、美”是工作目标,“五民”模式则是工作路径和工作方法。创新“五民”模式的目的在于为实现“富、学、乐、美”提供可持续、可操作的方法路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五民”模式拟解决的问题

    “五民”模式的提出,源于创建工作实践。主要是解决创建过程中以“黔北民居”建设替代“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片面化认识和单一化做法。它的推广运用,能均衡持续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综合解决农村党建、农民增收、农民素质、农村文明、农村环境的问题。尤其是把“党建聚民”作为“五民”模式之首,是为了充分凸显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这一“民生工程”转化为“党建工程”,以党心聚民心,汇民智、集民力,共圆“中国梦”。

     五民”模式的方针政策依据

    正安特色“五民”模式,是依据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省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而提出来的,与“富、学、乐、美”紧紧相连,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协调一致,是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的实践探索、深化和拓展,更是方法论。“产业富民”集中体现了“”在农家,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党建聚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集中体现了“”在农家和“”在农家,体现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环境怡民”集中体现了“”在农家,体现了“村容整洁”。

     五民”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党建聚民,重点是围绕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建设,做优正安“党群连心户”特色党建工程;做优以“传递党的声音直通车、听取社情民意直通车、帮助发展产业直通车、化解矛盾纠纷直通车、服务人民群众直通车”为主要内容的“党群直通车”工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共谋发展建成小康。

    产业富民,立足优势产业,将烤烟、茶叶、核桃、高梁、蔬菜、野木瓜、辣椒、大蒜、中药材、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分乡镇、分区域进行规划,实现产业规模带状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规模化总体布局,提高群众收入。

    文化塑民,抓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十大特色文化”建设,塑造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以文化塑民提振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精气神,构筑正安人民的“精神高地”。

    乡风乐民,全力推进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禁毒禁赌和节俭办丧事喜事的制度建设;依托公共文化阵地,开展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文体、文娱活动;深入开展各类农村精神文明评选评比活动,营造农村良好的文明新风尚。

    环境怡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五乱”治理,抓农村环境基础条件的改善。大力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