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用改革思维打造“四在农家”升级版

01.03.2015  14:41

    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1日电 贵州省遵义县抢抓全面深化改革机遇,以“1+5+5”工作法(坚持一套规划引领,实施净化、美化、文化、产业化、精细化“五化工程”,推动环境、管理、文化、产业、便民服务“五项升级”),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文化兴的新农村建设之路。2014年共整合资金7.5亿元打造“四在农家”升级版,全年共接待江苏、广西、江西等省内外160多个各级党政代表团前来考察学习。

     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升级发展

    以撤县设区为契机,优化县域空间布局,编制完成《遵义县县域空间布局规划》《遵义市南部城区分区规划》《遵义市南部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遵义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形成多规融合、有机衔接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制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行动计划(2014—2017年)》,编制了《罗衙—台湾村—柏香台精品示范带建设规划》《梳池—八里—民主精品示范带建设规划》和《土坝—花茂—苟坝精品示范带建设规划》。

     实施净化工程,推动环境升级

    强化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龙坑污水处理厂改建工程完工投入试运行,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完工,27个镇(乡)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现已建成13个,三岔镇庆远社区柏香台建成全县首个村民组污水处理系统。各镇(乡)分别组建环卫保洁队伍,将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垃圾池升级改造为垃圾屋,对辖区内垃圾杂物进行集中清理清运;村级实行“村寨集中收集,镇(乡)统一清运处理”,在偏远的村寨设置垃圾收集点,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工作机制。

     实施美化工程,推动管理升级

    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提升绿化美化管理水平。2014年共投入资金4083万元,完成遵赤、杭瑞、贵遵3条高速在全县境内138公里绿化工程。依托现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山塘等自然风光,打造交通干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美丽风景和人文景观。全面整合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等资源,拓展功能,提升品位,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绘制“一片自然田园,一片产业园区,一片美丽村庄,一片新型社区”的大美景象。积极引导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庭院。

     实施文化工程,推动文化升级

    沿县内交通主干道打造“文化长廊”,在示范点上绘制以尊老爱幼、睦邻友好为主题的“文化墙。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提高“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围绕“推动文艺繁荣、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思路,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文化下乡”“农民运动会”“古县书香浓”“道德讲堂”等系列活动,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启动古播州土司罗氏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

     实施产业化工程,推动产业升级

    大力抓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4年全县55家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50.1亿元、销售收入48.9亿元,规模流转土地24.2万亩,带动7万余农户发展产业。打造绿色通道,开展“灭荒”工程,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全景域理念构建“一心三带”(县城为中心,西部、南部、北部旅游带)旅游产业发展格局。2014年共接待游客450万人次,综合收入36.14亿元,带动群众增收1.2亿元。

     实施精细化工程,推动便民服务升级

    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开发了集网上公开、网上监察、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视频“五大功能”和村监委、勤政廉政义务监督“两个平台”为一体的“5+2阳光村务工程”系统,开通了“28912343”便民服务热线。依托县、镇、村和片区党员群众之家四级服务网络,按照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教育群众、网络信息化“三家一化”目标,全面推行“1+7+X”模式(1即党员群众之家,7即党群组织活动室、组务会议室、平安创建工作室、远程教育学习室、留守儿童之家、便民服务室、文化活动室,X即其他功能室)。实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程代办制。整合农村信用社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农信便民”金融服务触底到村工程建设,把交水电费和手机话费、小额存取款、便民超市、小孩托管等民生实事送到群众家门口。(罗星汉 黄东 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