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聚力发展村级经济破题“空壳村”

13.08.2014  18:56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13日电 仲夏时节,百花吐蕊。走进余庆县广大农村,无论是在地处城郊的城中村,还是在偏远的山区村,处处感受到干群齐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的滚滚热浪。

    8月9日,对花山乡洞水村1460户村民而言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大家期盼已久的“顺发砖厂”投产运营,走上了一条“镇村带动型”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过去我们村是个‘空壳村’,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如今有了村办企业,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村支部书记杜康信心十足介绍,村支部采取“借鸡生蛋”方式,投资90万元新办砖厂,预计实现年产值40多万元,解决就业群众15人。

    “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回龙村茶叶加工厂、花山村飞龙旅行社、万里村白茶加工厂,4家村办经济实体在偏远的苗乡 “竞相绽放”,预计每年实现收入125万元,呈现出“村村有经济实体、户户有致富产业、人人有增收渠道”的可喜局面。

    无资源、无资产、无积累;无钱理事、债台高筑、运作不畅等诸多问题让“空壳村”寻变之路举步维艰。如何破解“空壳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是摆在全县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该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消灭空壳村、扶持薄弱村、壮大富裕村”的工作思路,大胆创新工作理念、发展方式和保障机制,全面向“空壳村”发起总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

    “村级增收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民生问题、基层管理问题,只有集体实力增强了,才能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促进基层和谐稳定。”县委书记舒存水感慨地说,“村级增收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薄弱村、空壳村转化,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为此,县委研究下发了《关于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了压力传递、部门协调联动、定期调度指导等机制,创新推行了“编外村官”、“干群结亲双向100%”等做法,引导农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有力地促进了“空壳村”加大积累、“薄弱村”加快跟进、“富裕村”加速做强。

    “针对发展模式单一、渠道狭窄等问题,县委创新思路、转变作风,推行了服务创收型、镇村带动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着力为村级发展创造条件,不断拓宽发展途径。”谈起“空壳村”的破题妙招,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肖扬胸有成竹。

    万事开头难,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启动资金是解决“空壳村”的“第一大难”。为此,该县创新建立了县级资产托管中心和融资平台,采取“村企合作”、“村银合股”、“三资转换”等方式,最大限度“盘活”具有合法可利用的“沉睡资本”,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广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思路一变,劣势变优势。关兴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也是一个典型的“三无三多”空壳村。去年,村党支部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新办400亩的综合性苗圃基地,成立土地、苗木、务工三大股份合作社,村集体增收118万元,实现了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美丽嬗变”。

    如今,关兴镇积极探索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狮山村“茶园经济”、高炉村“旅游经济”、关兴村“苗圃经济”、沙堆村“苗木经济”等路径,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增收。

    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离县城较近的中关村采取集体开发方式,自办沙石场1个、果园2个,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90万元。为让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该村建立了民主讨论决策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制定出台了养老金发放、教育教学奖励、新农合筹资补助等反哺民生事业办法,并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截至7月底,全县6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积累总量为2480.5万元,资产平均拥有量为35.94万元;集体经济积累20万元以下的村46个,20至50万元的村7个,50至100万元的村8个,100万元以上的村8个,提前实现了年内全面消灭“空壳村”的奋斗目标。(徐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