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妇联举一反三 “三同步”做好留守妇女儿童关爱工作

17.06.2015  19:50

        2015年6月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4名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事件发生后,遵义市妇联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黔府办发电〔2015〕95号)要求和各级领导指示精神,围绕“三同步”强化措施举一反三,要求各县(市、区)妇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民政、教育等部门把关爱妇女和关爱儿童工作同步做实、做细。
    一、迅速安排部署,同步开展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全面集中排查工作。一是 建立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台帐。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所有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进行一次“地毯式”的集中、全面、深入、细致排查,彻底查清留守妇女儿童数量、构成、特点、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做到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彻底发现、排除存在悲剧隐患的死角。 二是 建立完善县级留守妇女儿童信息库。探索建立留守妇女儿童动态管理机制,摸清留守妇女数量、姓名以及在生产、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人数、姓名、监护人情况、父母动态、学习和生活状况等信息,为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帮扶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未成人保护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广泛宣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爱心志愿者先进事迹,宣传各相关部门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在全市形成关心、爱护、帮扶留守妇女儿童的浓厚氛围。
              二、深化“四个进一步”,同步做细做实留守妇女儿童关爱工作。 以实现《遵义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遵义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妇女领域89项、儿童领域63项定量指标为抓手,全面落实留守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一 进一步扩大家庭关爱网络。继续全面推行“代理家长”和“爱心妈妈”工作,推广“遵义市进城务工妇女援助工作站”成功经验,在进城务工家庭、返乡农民工家庭和留守家庭临时监护人中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 进一步拓展社会关爱网络。深入推动实施“温暖”、“心理”和“平安”呵护行动,加强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的亲情互动;加大“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春蕾计划”、“恒爱行动”、“蒲公英助学计划”等公益项目,积极开展“共享阳光·快乐成长”、“关爱贫困患病母亲”和“农村贫困两癌母亲救助”等具有妇联特色的公益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享有更多社会公共服务,感受社会温暖。 三是 进一步吸引更多妇女就近创业就业,减少留守家庭、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数量。大力实施“巧手工程”,加快“黔灵女”公益连锁店建设,持续开展以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为创建主体的百强“巾帼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发挥妇女小贷在扶持创业妇女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村女致富带头人和女经纪人,吸引更多外出妇女返乡就业。 进一步维护留守妇女儿童权益。充分发挥市、县、乡、居(村)妇联组织四级维权网络作用,全力推进反家暴妇女庇护所乡镇全覆盖、信访代理制和留守妇女互助会(站、组)创建等工作,探索建立留守妇女儿童发展与权益保护的监督制度和救济救助机制,创新集信访受理等于一体的基层维权服务工作模式,认真做好留守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依法为广大留守妇女儿童提供确有成效的维权服务。
              三、立足“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转型”,同步拓宽留守妇女儿童受益覆盖面。 一是建立健全妇联工作新格局。紧紧围绕使留守儿童“学业有进步、心理有依赖、成长有关注、安全有保障、生活有帮助”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妇联传统工作+项目化运作+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妇女儿童工作新格局,切实实施好“守护花蕾”、“红城有爱”和“芳草计划”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等10大类74个项目,扩大留守妇女儿童受益面。二是整合各方资源继续实施“四点半学校”志愿服务项目。解决流动和留守儿童在下午四点半放学后无人看护,容易流连网吧等问题。为孩子提供课外辅导或阅读、绿色网吧陪伴、兴趣爱好班辅导等志愿服务,让留守(流动)儿童在“四点半学校”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三是继续推进“家庭教育进社区”项目。采取组建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等措施,探索破解家庭教育中的难题和误区。依托家长学校和“留守儿童之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亲子互动等活动,着力解决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教育缺失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
            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妇联正在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摸排工作和建立信息库,下一步将根据摸排情况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建立健全帮扶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