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拔穷根”—江口县开展水利扶贫工作纪实

17.03.2016  12:20

      新一轮扶贫开发,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江口县水务局立足于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坚持因地因贫困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扶贫,从根子上斩断穷根。

                                                                              安全饮水工程惠民生

      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伴着和谐的春风,家住江口县怒溪镇龙眉村的刘仕六从地里劳作回来,一拧水龙头,一股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出。“历来村民都是喝井水,现在我们也跟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和龙眉村一样,民和镇河坝村民肖大妹一家人也享受到了水利扶贫带来的便利。河坝村位于民和镇境内的黄柏山,因无固定可靠的水源,且地表水易受污染,特别是在干旱年份和枯水季节,供水矛盾尤为突出,该村甘塘,大黑箐等8个村民组1000余人及500多头大小牲畜饮水极为困难,是江口县缺水最为严重的村寨之一。

      为提高河坝村的抗旱减灾能力,保障应急供水,该县加快了河坝抗旱应急备用水源配套设施建步伐,投入项目资金78万元,拟建调蓄水池2口容积300多立方,新建泵站一座,铺设管网5.2公里,安装消毒设施、变压器和水位动态观测仪各一台,架设高压线路800米。工程投入运行后,因干旱困扰群众“吃水难”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有了地下机井,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生活用水,还激发了村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今年,  仅河坝村便发展了5户獭兔养殖大户、10户养牛大户和9户土鸡养殖大户,群众增收效益更加明显。

      这些只是江口县实施水利精准扶贫,农民得实惠的一个缩影。近年,该县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瞄准贫困对象,精准发力,立足于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促发展和惠民生,着力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十二五”期间江口县共投入项目资金近5000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1处,让10.4万农民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的水,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山平塘支起群众致富梦

      “如今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新房,水通到家家户户,人均收入从原来的1080元上升到6000元以上。这得益于窄门巷山平塘的建成”。凯德办事处黑岩村村委会主任罗鹏介绍说。

      双江办事处黑岩村,位处海拔1000余米高山片区,山高水竭,该村1000多人和3000多亩地用水靠天落,风调雨顺,庄稼就丰收,一到天旱季节,用水就只能靠公安消防官兵送水,生活盼救济。“我们这地方的村民不求饭饱,只盼水饱”。76岁的村民罗大毛无奈地说

      为解决黑岩村的用水问题,该县水务局领导和技术员走遍山山水水,通过召开村民群众大会集体讨论,进行水源对比论证后,采取新建蓄水山平塘一口9万方,铺设输水渠道4公里的节水灌溉措施,彻底解决了1000多人和3000多亩耕地问题。

      用水解决后,使这个贫困村经济快速提升,外来客商黄新、杨再来等携资数百万元,在这里建起2000多亩高山野生葡萄园,并带动全村1800多人从种庄稼改种葡萄产业发展,一年一亩收入均有5000元的收入,较种庄稼一亩提高了2000多元。

      如今的黑岩村,泉水流到农家小户,数千亩葡萄园缀绿山山岭岭,得益于窄门巷山平塘的建成,使这里成了旱、涝保收富裕之乡”。

                                                                                  绿了青山富了村民

      平落村位于江口县民和镇艾坪村,全村14个村民组542户共2335人。由于该村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切割深,上部土层浅薄,在雨水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流域内林草覆盖率不足60%。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开发土地、破坏植被等,使土壤进一步流失与退化,土壤养分下降,石粒含量加大,导致无法耕作,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平落流域面积18982.2亩。治理前轻度流失面积4648.95亩,占流域面积的24.49%;中度流失面积5225.7,占流域面积的27.53%;强烈流失面积805.2亩,占流域面积的4.24%。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平落大量耕地消失,再加上经济结构单一,自然灾害频繁,2013全村贫困人口2100人,占总人口的89.9%,农民人均收入2200元,远远低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贫困成为平落的真实写照。

      2014来,县水务局为该村争取到了450万元的小流域治理项目资金,在坡耕地种植水蜜桃695.1亩,种植太子叁273.15亩,种植行道树120株;配套机耕道4090米、生产便道440米;坡面排水沟1520米,引水渠360米,建设蓄水池17口,沉沙池17口,消力池1口;流域内剩余耕地采用保土耕作措施完成保土耕作1233.9亩;疏幼林地、荒山荒坡采用封育治理措施恢复封育治理14716.5亩。

        项目实施后,当地群众在政府引导下,纷纷种植了水蜜桃和太子叁。平落村村民艾得强利用小流域治理的契机,贷款投资20万元种植了100亩蜜桃园、100亩太子叁。“好日子才刚刚开始”艾得强感慨地告诉笔者。

          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山变绿、人变富”的目标,每年保水效益28.01万方,保土效益3万顿,林草覆盖面积提高到66.41%,年均粮食增产1.85万公斤以上,果品484万公斤,薪材498.6万公斤,木材蓄积量1662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566.3万元,实现人均增收上千元。(刘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