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台江“十户一体”搭建基层脱贫治理新载体

25.03.2017  11:21

    新华社贵阳3月25日电 题:“这两年可是‘底儿朝天’地在改变”——贵州台江“十户一体”搭建基层脱贫治理新载体

    新华社记者王丽、李黔渝、杨洪涛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贵州省台江县长滩村今年开春就挖到了“第一桶金”。村里4亩秋荷地卖出的荷花苗、莲蓬和鱼收入达50余万元。

    这场丰收要归功于已实施两年的“十户一体”村级治理模式。

    长滩村是坐落在黔东南州巴拉河畔一个依山傍水的苗寨。“十户一体”将长滩村308户村民按照10户左右划分主体,联产业、联管理。通过长滩村产业发展合作社,成立莲藕养鱼、刺绣、农家乐、山羊、精品水果5个产业;全村划分出19个主体参与党建、卫生、公益、监督等村级管理,村民共同抱团发展。

    莲藕养鱼产业有60亩地,其中有10亩秋荷,由合作社按照每亩每年1000元流转村民土地,参与农户有32户,分成3组,每组设1个户长进行管理。一组户长郭玉明说,过去只种一季水稻的水田,每亩年收入最多1000元。现在秋冬种莲藕、春种稻谷、夏秋种蔬菜,将土地效益发挥到了极致,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投工投劳管理增收。合作社的盈利归村集体经济所有,帮助村民扩大再生产。

    刺绣产业将绣娘指尖上的奇巧技艺变成经济效益。村里将全村105个绣娘组织起来,通过接公司订单的方式将任务分配到各家。绣娘由公司统一组织培训,并提供丝线和样式,妇女们在农闲时做刺绣,不耽搁做农活。

    “村里的产业搞得有声有色,回流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35岁的绣娘张迎花说,刺绣产业今年增加了20多个人,张迎花常年在外开挖掘机的丈夫去年也回到村里,夫妻俩一起创业搞起了农家乐,还加入莲藕养鱼,种了30亩地的蜂糖李。

    “长滩这两年可是‘底儿朝天’地在改变。”村民们告诉记者,两年前的长滩村是出了名的穷村、差村。一些村民贷了款不还钱,等靠要思想严重。村里“脏乱差”,猪圈就在路边,路上到处是猪粪、牛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十户一体”最开始就是从打扫卫生开始的。2015年4月,村委将全村居住相邻的10户左右农户划分成19个卫生责任主体,每个主体选出1人作为“户长”,带领群众承担自家房前屋后和村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村里对卫生进行督查,评比。3个月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于是,“十户一体”模式被逐步拓展到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

    如今走在长滩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产业体的“身影”。村里辟出7块田10亩地,投入210万元扶贫产业资金建设畜牧养殖小区,散养的猪圈将全部拆掉。

    长滩村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独木龙舟赛远近闻名,苗族风俗文化浓厚,贵广高铁从村头穿过。村里规划的将农业、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美丽乡村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村主任熊庆来是农家乐的牵头人。他说,村里有35户人家搞起了农家乐,能承接千人长桌宴,为游客打造“体验游”“深度游”,村民生产的农产品也有了产业链不愁销。

    在熊庆来等村民看来,“十户一体”就是党支部把农民组织起来,对人力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激发村民自身能动性,“把发动机下移,大家才能跑得又快又稳”。

    如今,“十户一体”村级自治模式在台江县逐渐铺开。

    “‘十户一体’是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一种新模式,有利于持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推动村民走上抱团发展的共同致富路。”台江县委副书记赵凯明说。

[责任编辑: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