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去年审结695件贪污贿赂案 司法专家有话说

29.01.2015  13:34

  本报两会报道组

  695件,989人。

  知道这组数字意味着什么吗?这是我省去年一年共审结的贪污贿赂犯罪的案件数和审判人数。

  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永成就拿着这份统计名单,和本报记者聊了一个多小时的“官员利用职务犯罪,贪腐贿赂、渎职犯罪”的话题。

  张永成说,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有些贪官,并不见得官位多高,但因为掌权,又在“钱、权、色”前难以把控,最终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

  1.手握权力,内心失衡铸成大错

  权力是什么?

  权力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古往今来,与权力相匹配的是职务。

  “贪污贿赂,通常与职务和权力紧密相连。”张永成认为,这是因为权力的拥有者出现了贪利、私利、谋利的现象,思想开始滑坡,自我要求降低,最终在钱、权、地位前迷失了自己。

  翻查贵州法院系统审结的腐败官员案例,发现官阶大小与腐败程度并不划等号,很多甚至是基层官员,但正是因为手里掌权,如掌握着行政审批、许可等权力,很多人就会来接近他,趁机贿赂。若是内心意志不坚定者,价值观上偏离轨道,出现攀比心,加之监督缺失,就很有可能动摇“为什么我可以决定很多事情,只能拿这点工资?”越想越难把控,随着内心失衡的裂缝扩张,最终一发不可收拾铸成大错。

  2.简政放权公开透明可有效防止贪腐

  张永成说,官员贪腐的动机很复杂,除了个人因素,社会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如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他“手握重权”,左右着铁路的建设招标。有人为了拿工程,自身条件又不过硬怎么办?只有贿赂。

  刘志军不是个例,因为权力过度集中导致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案件比比皆是。中央现在也意识到政府过分揽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行政部门更偏重于服务和监管。

  整个过程公开透明,也接受大众的监督,就像近日中央机关公车拍卖一样,杜绝暗箱操作。这样一来,官员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防止贪腐的发生。

  3.不能把公职人员与贪腐划等号

  2014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级司法机关抓获“老虎”、“苍蝇”甚多,引起百姓一片叫好声,但网上也有网友出现了一种偏执的看法,认为公职人员就与贪腐划等号或者约等号。

  “这样的理解对公职人员很不公平。”张永成说,近年来国家反腐力度很大,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有很多官员落马。但必须看到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是在兢兢业业地干工作,严守纪律法律,拿工资吃饭。所以,随意给公职人员扣贪污帽子是不公平、不公正、没有道理的,就如同不能把企业工人同个别违法的私企老板混为一谈。

  4.司法公正是永恒的追求

  内蒙古的呼格案、浙江的张高平案,近年来,有关司法公正的话题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因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院就是公正的象征,当冤假错案出现后,一片哗然。

  张永成认为,坚决防止冤错案件是法院始终坚持的原则,但也要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客观上,冤假错案只占很小的比例。

  “这些冤错案件的发生,与当时侦查能力和水平不高、侦查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有关,也受到裁判标准和要求不高、司法理念落后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现在,为了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法院更加重视程序公正。省高院在第六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召开后,也更加强调“无罪推定”,即:相关的证据不充分,不能定罪的就判为无罪。2014年,省高院因为证据不足,省高院已宣告了几起无罪释放的案件。

  5.全省99个法院都已设诉讼服务中心

  近10年来,各界对于法院的要求越来越高,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出台,法制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10年前,公开开庭、凭证旁听、公开宣判,基本上就等同于司法公开。

  现在,司法公开已由原来单纯的审判公开,变成司法信息全方位的公开,从过去单纯的到庭旁听演化出巡回审判、法院开放日、网络直播、判决书上网等新的公开形式。

  我省法院系统有哪些惠民措施?张永成介绍说,现在全省99个法院都建立了公开平台,都有诉讼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诉讼引导、立案程序等“一站式”服务。

  6.公职人员坚守底线才不会“栽跟头

  张永成说,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作为公职人员,要有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摆正自己的位置,坚守纪律和法律底线。

  某些掌握公权者“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滥用权力多拿多占,甚至将公共权力私利化,将部门利益法制化,想方设法将灰色收入“漂白”,这样只会让自己走上绝路。

  “权力不是天生赋予你的,而是人民赋予你的,为官为政,要坚守底线,反之,‘栽跟头’是必然。”张永成强调,“权为民所用”这句话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