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小康引路人

13.08.2015  12:05

同步小康引路人

贵州四县县委书记荣获优秀县委书记殊荣

编者按  6月,中组部公布了的102位优秀县委书记中,贵州省4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获此殊荣,分别是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长顺县委书记张惠明、遵义县委书记曾瑜(女)和德江县委书记张珍强。全国各大媒体掀起报道热潮,本网对贵州四县县委书记主要事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他就像我们的伙计

——  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与他的“三实”精神

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在敬老院与老人话家常

      “只有真心跟老百姓坐在一根板凳上想问题,在一间屋子里拉家常,才能真正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做出来的决策才会接地气。远离群众,就是失职!”刚刚赴京领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就这样与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一张地图展示的民生关怀

        走进侯美传的办公室,“勇于担当”四个字格外醒目。

        墙上,挂着贵州省地图、黔东南州地图、丹寨县地图。在丹寨县的地图上,他每走一个地方,都要用笔做记号,地图上的标注密密麻麻。

        丹寨县委办一工作人员说:“这是侯书记每日必做的功课,到过的地方都会标出来,尽量下次安排工作的时候去没有到过的地方或者到得比较少的地方看看。4年多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县的161个行政村400多个自然寨。

        2014年,侯美传就4次到全县最边远贫困的高峰村调研、座谈,引导群众移居进城。目前该村已有2010户搬迁进城,占全村的一半。他们多数在开发区企业务工创业,创办了家政服务公司、建筑工程队等,成为全省扶贫生态移民的典型,被称为“丹寨模式”。

        “他很神通,我们做不通的工作,他跟大家算算账就通了。”在排调镇卡拉村当了12年支书的王玉说:“侯书记经常清早就打电话给我安排工作。有一次,村委会旁边有一个卫生死角没有打扫干净,他8点钟打电话让我去看。我还以为他在县城给我打电话,结果一到现场看见他,令我这个起得还算早的村干部有点不好意思。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作为一个地方官,你如果对地方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情况都不熟识,又怎么能够做出最惠民的决策呢?很多政策实际上都是出之于民用之于民。”侯美传说,“习总书记在接见我们时说的四句话是当一个县委书记最基本的要求,遍访全县村落也是我对自己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长期走村访寨,摸清了底数,找准了症结。侯美传带领县里一班人,分类施策制定扶贫攻坚方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推行“54321”的“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结对帮扶模式,发动全县2510名干部与7243户贫困群众“结穷亲”,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和脱贫计划,定时间、定节点,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在侯美传的推动下,丹寨出台了《丹寨县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加快同步小康创建的实施意见》,将目标任务、精准管理、具体措施分别罗列,将措施分为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金融扶贫到村到户等9个方面,明确专门的牵头单位和帮扶措施,将丹寨建设小康的思路清晰的展现出来。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多点书卷气,少些烟酒味。”这是侯美传经常在大会上对大家说的一句话。过去,他烟瘾特别大,有时一天要抽两包烟。

        特别是2013年12月29日,中央发布《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后,他率先垂范,于2014年1月1日,当着大家的面宣布正式戒烟,并请大家监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有26年烟龄的他,很多同事都不相信他能戒掉。

        最初一个月,没有烟抽的他心烦意乱。当烟瘾上来时,他就采取嚼口香糖、看书、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经过几个月的煎熬,终于把烟瘾戒掉。

        生活小事上,他身先士卒。面对灾情,他冲锋在前。

        今年6月7日晚,丹寨县普降特大暴雨。8日凌晨1点,接到电话后,侯美传一面迅速部署全县抗洪救灾,自己立马出发前往灾情最重的南皋乡和兴仁镇,现场指挥群众避灾、救灾。由于雨水过多,山洪暴发,汽车无法通过,他多次乘坐村民的摩托车前往事发地。“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侯书记能出现在救灾现场。”一位驻村干部说,书记一来就挨家挨户查看受灾损失,询问有没有人员受伤。当天下午,救灾的棉被、大米、锅碗、油盐等救灾物资就陆续送到受灾的村寨和村民手中。

        他常说,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主动出击借外力实施集团帮扶

        2014年10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丹寨县人民政府、万达集团签署了企业帮县协议,开启了企业包县的帮扶新模式。然而,知情者都知道,此前丹寨县并不在万达集团考察的队列。

        对此,侯美传笑道:“丹寨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收入曾经处于全省挂末位置,自然条件复杂,如果可以争取万达帮扶,丹寨的贫困历史就能够改写!

        2014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和万达集团决定,赴贵州考察扶贫项目。考察名单没有丹寨。侯美传闻讯,主动率队赴京争取。

        11月13日,侯美传一行坐火车来到北京,向万达集团陈述了丹寨的发展思路和理念。最终凭着诚意和热切的脱贫愿望打动了万达集团领导,确定将丹寨作为万达对口帮扶贵州的唯一一个县,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0亿元资金,致力于丹寨的扶贫事业。

        目前,“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已正式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筹建,万达硒锌米精加工厂、万达茶青加工厂已启动建设。此外,茅台集团蓝莓基地和茅台蓝莓酒、蓝莓饮料项目、香港培力集团中药项目相继落户丹寨。

        2014年6月15日中午,侯美传来到扬武镇密告村走访。走进一户农家,发现墙上贴着一张用电表格,上面注明几点谁家开始做饭。侯美传十分奇怪,难道煮饭还要统一指挥,在规定的时间才能做吗?通过询问,侯美传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村里的电压不足,同时用电负荷重,容易造成短路。无奈之下,老百姓只好采取排队的方式轮流做饭。

        了解情况后,侯美传现场办公,召集乡镇、单位负责人开会,明确给3个村更换变压器的时间表,保证老百姓的生活正常用电。目前,在侯美传的亲自指挥下,全县共有  35村7925户已完成农村电改,39村正在启动,争取今年底全面完成农村电改工作。

        2013年8月,侯美传轻车简从来到兴仁镇排佐村,他发现这个村的单身汉特别多。了解下来才知道,原来这里条件差,生活贫困,村里的姑娘纷纷外嫁,外村的姑娘不愿进来,是远近有名的“光棍村”。为改变这一现状,侯美传动员各方力量,捆绑各类资金,迅速启动排佐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基层组织等“十大小康工程”建设,鼓励全体村民向贫困宣战。他先后15次亲自到村动员群众和督战。如今,排佐村产业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不少光棍娶上了新娘,跻身黔东南州新农村建设“样板村”。“他就像我们的伙计”,当地老人感慨地说:“有了他,排佐村迎来了第二次‘解放’。

        具有忠实、务实、实干精神的侯美传,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经过几年的发展,丹寨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706元增加到2014年的5867元,先后获得“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特色县”和“全国最具民族特色风情县”等多项荣誉。

(本报记者  胡丽华  文叶)

 

 

打造“背篼精神”的升级版

——  访中共长顺县委书记张惠明

 

        “背篼干部”感动中国,绿壳蛋鸡、高钙苹果、小米核桃、紫王葡萄等品牌扬名省内外。昔日边远贫困的贵州长顺县,如今因有了众多“知名品牌”,格外引人注目。

        近日,该县又增加一张国家级“品牌”———  县委书记张惠明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变边远劣势为区位优势

        2011年4月,独山县县长张惠明调任长顺县担任县委书记。

        从县长到县委书记的角色转换,他感受到组织的重托和肩上的重担。

        上任不久,他深入全县17个乡镇和80多个部门,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抢抓机遇、务实拼搏、突破常规、勇于跨越”的“新长顺精神”,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和热情。

        长顺是黔南的“麻山”,离州府所在地都匀市较远,但距贵阳仅80公里。惠兴高速公路开通后,离贵阳仅50公里,进入贵阳半小时经济圈。随着国家级高新区—贵安新区的建设,长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张惠明在分析县情后,提出了“环贵阳、融贵安”战略思路,着力将长顺打造成为黔中地区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产业基地、商贸物流新区、宜居休闲城镇”。

        思路决定出路。将长顺劣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为长顺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长顺中心崛起的基础。

 

把“背篼干部”转化为发展动力

        长顺地处大山,条件艰苦。地处边远山区的敦操乡,有一群“背篼干部”。他们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时,都要背上背篼,免费为出行困难群众捎带生活物资,送去国家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张惠明说:“干部用背篼当邮差、装民生、背民心,双肩背出了干群的鱼水情,背出了贵州不甘落后、后发赶超的精气神。

        随后,张惠明因势利导,倡导在全县开展向“背篼干部”学习的活动,掀起干部苦干实干的热潮。在他的推动下,“背篼干部”事迹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关注,得到了李源潮、栗战书等领导的重要批示,成为全国苦干实干的典型。

        为把“背篼干部”精神转换成发展的动力,张惠明提出了实施“活力党建”工程,打造“背篼干部”升级版,开展“六大党建工程”,以“两带两增”引领群众奔小康,让全县干部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把“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为了做好表率,接受监督,他把自己的帮扶联系卡钉在了联亲对象周小友等群众的外墙上,并长期结对帮扶。

        今年6月,张惠明来到广顺镇石板村贾仁富家。贾仁富全家5口人,有一位残疾的儿子,生活很困难。张惠明在详细了解贾家的家庭及生产生活情况后,送去100只绿壳蛋鸡苗供他家饲养,帮助他家发展生产。贾仁富说:“张书记对我们好,那可是没得说,不仅帮我们搞发展,还把我们当亲人一样。

        鼓扬镇田哨村七旬孤寡老人冉从莲逢人就说:“我在县城有个“亲戚”叫“惠民”。‘惠民”常到我家送米送油,有段时间他太忙,就委托镇里来帮忙,他对我就像对他母亲一样。”

        2014年春节前夕,敦操乡215户农户搬出了石旮旯,住进生态移民新村。细心的张惠明发现,这些搬进新居的移民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对随行的干部说:“搬了新居,家里还缺很多东西,我们要帮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问题,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几天后,他带领县四家班子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以“一对一”的方式,自掏腰包,为每户移民置办了家具、电器、炊具等。在产业上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帮助每户移民制定脱贫致富措施。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该县5988名干部与19352户农户结成联亲帮扶对子,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长顺崛起”从扶贫开发破题

        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交通等因素制约,长顺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2010年末,全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55个,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1.5万人。

        张惠明上任后,首先从扶贫开发破题。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推进“三化同步”,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核心,推动长顺全面发展。

        此后,他多次率团外出招商,推动长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威远工业园区,投资12亿元的贵州高矿重工长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亿元的威远商贸物流园、投资2.5亿元的贵州一均电器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丹索亚刺梨庄园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康之源医药物流等多家企业接踵而至。该园区去年完成工业投资118亿元,被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产业园区。如今,威远工业园区已发展为“一园四区”,同时开辟广顺经济开发区,提升鼠场工业园区。这些园区已成为长顺经济发展新引擎。

        伴随工业化的发展,长顺县城镇建设有序推进。以县城为中心,向东,沿惠兴高速、县城至威远城市干道,推进威远与县城的融合;向北,从县城经广顺到凯佐接平坝马场,从县城经白云山接贵阳马铃,形成连接贵阳的便捷通道。

        打造特色城镇,是张惠明的大手笔。坚持“有山有水才有灵气”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尽量保持长顺坝子、小山和古老的村庄的自然风貌,依山傍水拓新城,走生态文明发展路子。形成了以县城和威远为中心、广顺镇为副中心的“哑铃型”的产城互动发展格局,形成了“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一城有多景,十里各不同”的盆景式美丽生态之城。

        农业方面,张惠明主张在“”字上做足文章,围绕石漠化生态治理和精准化扶贫,探索“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发展新路。发展了800万羽绿壳蛋鸡、6万亩高钙苹果、4万亩紫王葡萄、18万亩优质核桃,让长顺石漠化山区变绿洲。

        长顺绿壳蛋鸡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和源产地保护品牌。张惠明提出,要依托这一独特品牌,打造绿壳蛋鸡“总部经济”,做大做强绿壳蛋鸡产业。

        如今,长顺特色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渠道。2012年,该县实现“减贫摘帽”;2014年末,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1.0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4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9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6768元,年末贫困人口下降到6.51万人,减少1.84万人。

        在张惠明的率领下,长顺县先后涌现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敦操乡人民政府、“全国道德模范”胡荣忠、“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赖兆铭等先进集体和个人。长顺县被中组部列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被省委列为科学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县。

(本报记者  胡丽华)

 

 

 

工作干得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  记遵义市委常委、遵义县委书记曾瑜的民生情怀

 

        今天,有一句一直警醒全国各级干部的话响彻耳边。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视察时指出,政策的好与坏,领导干部工作干得好不好,要看乡亲们的“哭与笑”,而这个县的县委书记曾瑜一直在践行总书记的这句话。

        因其突出的业绩,曾瑜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2015年6月28日,她到北京参加县委书记表彰大会之际,记者来到遵义县,亲历这位县委书记的主政思路,感受这里的变化。

 

带头”为民

        曾瑜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市直机关工作。2007年起,先后任习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长,2011年11月,出任习水县委书记。时年43岁的她,通过多年的基层锻炼,开始主政一方。

        上任之初,她就在县党代会上提出了“五带头”(忠诚于党我带头、优良作风我带头、服务人民我带头、加快发展我带头、廉洁自律我带头)的承诺。

        “消除藩篱,开门办公”。她的“五带头”首先做的就是打造阳光党委,群众到县城行政办公区办事,各个科局四周的围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如茵的绿草、粉黛的樱花和正在吐露嫩芽的绿柳。

        曾瑜对此有自己的观点:“撤的不是围墙,撤的是党和老百姓之间的心墙,要欢迎老百姓来办事,要让大家看到阳光党委、透明政府”。

        为什么讲“五带头”?

        曾瑜这样解释,一是因为“”是古代“”的谐音,意思是我带头。因为党委或者书记必须亲自带头、率先垂范,在党性、作风、信念、廉洁等方面从书记做起,从县委常委、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做起,力争人人“我来带头”。曾瑜此举力求做到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以党员带全员,先进带后进,党内带党外,支部带全部。

        在“五带头”活动中,曾瑜对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百分制考核、星级化管理。将“五星”考评与干部提拔使用、绩效工资等挂钩。通过考核,涌现出一批群众信服和称赞的“五星”级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

        “五带头”的成功实践,不仅被评为全省基层组织最佳案例,2012年还被写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2014年2月,曾瑜以遵义市委常委的身份调任遵义县委书记。两名习水老乡专程赶来,将一块用糯米和黑豆拼嵌的“忠信难克”的牌匾送到她手中。这四个字既让她感到欣慰和喜悦,又强烈地激荡着她的心,让她深思县委书记的使命与担当。

        今年“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启动后,曾瑜向干部推荐阅读《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该书讲述美西战争前夕,美国总统麦金利派遣罗文中尉给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送一封重要信件。罗文中尉靠着勇气、智慧、执著和自信克服重重困难,最后亲手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圆满完成了使命。“书记荐书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强调领导干部要提升执行力。抛开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充满‘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县中医院干部田维野这样理解。

 

问计”于民

        从贵阳到遵义县政府所在地南白镇不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高速公路上树立着“千年古县·最美田园”标语,让人期待这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一样绮丽。

        6月27日,记者来到遵义县枫香镇青杠村民组,走进老党员黄文汉家。老人正在洗衣服,当记者问起曾书记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并进京领奖时,黄文汉马上接口说:“早就知道了,这是众望所归。”谈及曾瑜书记如何帮扶他,今年68岁的黄文汉老人还有点不好意思。

        去年初,曾瑜书记到青杠村调研时,组织大家发言,老人就土地征用、农民就业等问题在曾书记面前放了一“”。回家后,他一夜未眠,不停地问自己,说的话得罪书记没?

        没想到,几天后,曾书记亲自登门,与他交流,向他宣讲党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并为他订阅了报刊,叮嘱他多读书看报。作为老党员,一方面向群众传达党的政策,另一方面,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她反映。黄文汉说,曾书记给我的是思想的帮助,使我豁然开朗,找到了方向。

        “黄文汉的‘放炮’深深触动了曾瑜书记。”县委副书记陈志永记得,曾书记回去后,在县委扩大会议上深情地说,黄文汉老人作为老党员、老村干部,对我们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还不满意,说明我们深入基层不够,作为县委书记,提醒我应该关注什么,为农村的老百姓做点什么,为广大农村做什么。为此,在凝聚发展共识的过程中,曾瑜在“五带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提升”(即推动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提升、党员素质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发展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要求全县干部不仅要带好头,还要提升执行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在“问政”活动中,全县共征集意见建议4952条,曾瑜都一一过问,特别是倾听来自边远乡镇干部和老百姓的声音。在曾瑜的推动下,“问政”不仅找出了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又把“问题”整合到提升全体干部的精气神上。

 

结亲”于民

        遵义县是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2014年,该县的一组发展数据让人赞叹:财政收入32亿元,城镇人均收入24000元,农村人口9800元。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县域经济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对外发布,遵义县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百强县(市),位列全国第27,居贵州省第一。

        按说,在这样的县任县委书记应该轻松很多。接受采访的县委副书记陈志永告诉记者,曾书记上任伊始,不是看成绩,而是看不足,成绩不讲不会跑,问题不改会出事,她多次对县委班子领导讲,小康不是平均数,不是数据上的小康,而是老百姓的真实感受。

        成绩单之外,还有一组数据摆在她的面前:2014年,有103万人口的遵义县,还有12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边远贫穷落后的山区,是最难脱贫致富的群体。为了让这些贫困家庭脱贫,曾瑜号召全县广大干部通过“认亲戚”活动,实施精准扶贫。一场轰轰烈烈的“结亲”活动就此开展。她要求,县领导结三个“亲戚”、科级领导两个、一般干部一个,实行一对一的帮扶。

        枫香镇青杠村民组村民王向坤就是曾瑜的“亲戚”。王相坤早年在浙江打工遭遇车祸,诊断为尾椎粉碎性骨折,右腿截肢,终身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全家的生活就靠年过七旬的父母务农。但让人欣慰的是,读三年级的女儿小王毅品学兼优,年年考全级第一名。

        针对王家的困难,曾瑜先从有关部门协调5000元贫困救济金,后又为王家成功申报危房改造款2.3万元;给王家购买800元的鸡仔和500元的鹅苗,4包饲料和200元的圈网,助其发展养殖业;并和县职业技术学校联系,让王相坤免费学习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待其学成后,还想帮他在镇上开一家维修铺。

        “结亲是载体,办事是关键”,枫香镇党委书记张正伟感慨地说:“我们不送钱送物了事,党员干部是真正以‘五带头’为准绳,亲自深入了解结亲对象所需所盼,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仅在枫香镇,这样的干群结亲已有162对,从镇党委书记到村支书,人人有结亲对象,这些对象多是家庭困难的“穷亲”,以及孩子需要照顾的“娃娃亲”。

 

致富”于民

        “在曾书记的政绩观里,干事创业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而是多办一些让老百姓有更多实惠的‘潜绩’。”县委副书记陈志永这样评价曾瑜。

        “记得是去年的10月份,一个女干部模样的人到我的农家来,问长问短,生意好不好,客人有哪些,还特别叮嘱要讲究卫生。”说起曾瑜到访的事,三岔镇红光村罗定孟连声说真没想到。

        “只要有空,曾书记都要到乡镇走访”,周六还在加班的三岔镇党委副书记何开松说起曾书记,“以前还不适应,现在我们周末加班已成常态。现在我们乡镇干部上班时间抓业务,周末走访村民,了解民情。

        在遵义县的27个乡镇,这基本上成了干部的工作常态。

        在多次调研中,曾瑜提出了围绕多规合一的规划、“1+5+5+5”模式、“五化五提升”举措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思路,确立了遵义县“千年古县·最美田园”的城市定位,充分发挥“小村庄、大景区”的品牌效应,倾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

        “现在我们农村的房屋变漂亮了,村子得到美化了,与之前比起来,真是有天壤之别!现在坐在家里,心里也觉得无比的舒适。”说起村里的变化,三岔镇罗衙组53岁的罗灿洪幸福地说。

        在实施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中,曾瑜提得最多的是,让每一栋民居变成“民宿”,变成生产资料。

        她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很多农户房子修得特别大,最小的有300来个平方,闲置比较严重,能不能把一个乡村旅馆(农家乐)升级为一个小微型企业,把一栋黔北民居打造为一个产业孵化器?在她的推动下,县里出台了用地优惠、以奖代补、评星定级等政策措施,对乡村旅馆、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进行孵化。

        今天,黔北民居成为产业孵化器产生了“景区+农户”型、“产业+农户”型、“公司+农户”型等模式。这些推动,使得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每年达几千人的回流。曾瑜说,只有通过因地制宜解决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产业强、百姓富、文化兴、生态美,才能解决农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今年,遵义县有望在全省实现率先小康。但曾瑜深知,没有贫困乡镇不等于没有贫困村,没有贫困村不等于没有贫困人口,所以遵义县精准扶贫的路子还要持续走下去,直到每一家每一户都彻底脱贫,那样扶贫攻坚和小康工作才能说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本报记者  徐嘉民  罗华炳)

 

让群众满意就是最好的政绩

——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德江县委书记张珍强

 

        8月1日,星期日。

        7时许,张珍强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吃过早餐,送走市政府一位领导,他就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城南,现场踏勘人民公园第三期工程用地。

        沿着玉溪河畔的荒郊野岭穿行,他一边听取汇报,一边说明公园人工湖周边用地的价值取向:“这200亩黄金宝地原计划作商业开发,可获土地出让金2亿多元。但是,作为一座正在打造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里是城市的‘心肺’,用于建公园更能赢得群众的满意。

        中午,顶着烈日,穿着运动衣、运动鞋,裤脚上粘着泥灰的张珍强从工地回到县委办,接受记者采访3小时。下午6时,接待外来客商,直到晚上8时许才回家休息。

        张珍强的周末就这样在繁忙中度过。

        不经意中,记者耳闻目睹了他的“五加二、白加黑”。

        “张书记没有度周末的意识和习惯。德江速度、德江奇迹就是在他和班子成员的率领下,全县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创造出来的。”县委一位干部如此评价。

 

 

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张珍强告诉记者,他看过一本书,叫《从0到1》,是美国的彼得·蒂尔写的。他是硅谷创投教父,他讲未来的进步,有两种形式:第一是水平进步,就是直接从1跨越到N;第二是垂直进步,就是从0到1的进步。水平进步是“推广”,垂直进步是“创新”。

        他认为,建设黔东北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机遇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是从0到1的进步。

        德江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山区,深度欠发达、欠开发,不沿边、不沿海,不通铁路、不通高速,甚至没有一条达标的三级公路。边远贫困,困扰着德江的世世代代。

        然而,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改变了德江。

        2010年至2012年,德江被定位为“黔东北交通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先后列为省委、省政府【2010】9号文件、《贵州省“十二五”规划》、《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总体规划》。

        2011年9月,张珍强履新任德江县委书记。他深知,“贫困德江”要变成“实力德江、活力德江”,只有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克难攻坚,才能把国家战略、贵州战略变成德江跨越发展的实际。

        为争取“三高五铁一港口一机场”立体交通早日开工建设,造福德江人民,张珍强和班子成员费尽了心机。在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省有关厅局,他们成了常客。有一段日子,由于经常往返各地争取政策和项目的支持,他几乎是在车上度过。困了,就在车上休息一会;饿了,就在路边的小摊上简单吃一点。有时没有热水,就啃一点方便面充饥。

        去年夏天,德江县两次邀请沿线4省市10多个市(州)、县(区)相关领导、中铁二院有关专家汇聚德江,就昭通经黔江至恩施铁路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和协商。在包括德江在内的沿线各级领导的推动下,这条原本规划“十三五”开工的铁路提前到今年内开工建设。

        为争取黔北支线机场落户德江,张珍强率领班子成员多次赴北京和省城,专门向国家民航总局,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最终促成了该机场异地建在德江。按照规划,该机场规划总投资18亿元,可起降波音737大型客机,可望今年内开工建设。

        宁肯负债也要发展交通,这是张珍强一班人的远见卓识。靠中央转移支付过日子的德江,仅修建杭瑞高速、德江至沿河高速、德江至务川高速、德江至复兴二级公路,就拿出数亿元匹配资金,以一片赤诚之心感动了业主和参建各方。

        今年5月,张珍强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见在建的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工程进度缓慢。特别是326国道德江到煎茶二级公路,受施工影响经常造成堵车。他立即召集施工各方开会,既语重心长请求各方加快进度,又态度强硬要求各方按合同规定如期完工,否则配套资金不予如期支付。会后,施建各方增加了机械设备和技术力量,目前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

        尽管德江还没有一条铁路实质性开工,但以张珍强为书记的德江县领导班子率领有关部门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按照“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校城一体”的思路,倾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两年,德江收贮土地2万余亩。张珍强率领导班子成员多次赴省国土厅、国土资源部争取用地指标。县城先后征地拆迁房屋2500余户,实现了“零强拆、零事故、零阻工”目标。

        他刚到德江工作时,县城有21户“两违户”,常委会上有人提出强拆。他主动担责说:“让我先去做工作后再说,如果每一户我做3次工作都不拆,再确定是否强拆”。

        城南有个叫陈华的拆迁户,为抗议拆迁,把自己的手指头砍了下来,并发出狠话:“谁拆我的房子我就拿掉谁的人头!”吓退了上门做工作的干部。张珍强听说后,冒着生命危险,以沿河老乡的身份上门做工作:“今天我不是以县委书记的身份,是以老乡的身份来的,请你支持我的工作。如果我工作做不走、做不好,还是臊我们沿河人的皮。拆迁补偿我无法违规增加,但以后你生活中、生意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张珍强几句热心话,软化了老乡铁石的心。陈华不仅主动拆除建筑,得到妥善安置后,还与众多拆迁户送锦旗感谢党委、政府。

        “有件事令我特别感动。”张珍强说:“一天黑夜,我深入城南新区散步,陈华悄悄跟随在后。我发现后骇了一跳,以为有人要加害于我。陈华赶快向我解释:‘张书记,这一带不安全,我是暗中来保护你的!’此后,我们成了真正的朋友。

        “南城北产”是德江发展新城的大手笔。城南以商住为主,城北以工业为主。记者看到,德江县委大院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但县城已焕然一新。短短4年,德江县城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平方公里,人口从7万人增加到18万人,城镇化率从25%提升到41%。在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中,3条高速公路已有1条即杭瑞高速通车,2条在建,5条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500万吨级的乌江航运港已投入使用。

 

 

群众满意就是最好的政绩

        让群众满意就是最好的政绩。这是张珍强的政绩观。

        在张珍强看来,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没有供群众休闲游乐的主体公园,城市品位就大打折扣。城南新区玉溪河沿岸,原设计修建景观带,但带宽仅20多米,其余出让给一家房开公司用于商业开发,可获土地出让金  4亿多元。张珍强深知,这是出数字政绩的好机会。但是,他广泛深入群众走访调研后改变了主意。为了最大限度让利于民,给市民一个高品位的休闲娱乐环境,拟挂牌出让的500亩地全部用于建公园。

        2011年12月28日,公园正式开工建设。对公园的设计方案,张珍强可谓煞费苦心。一家公司的设计方案不理想,未被采用。他去重庆璧山县出差时,偶然发现其河滨公园与德江玉溪河环境相似,其景观设计很好。于是,他把放置在宾馆的公园宣传册和效果图悄悄带回德江,交给县住建局的技术人员研究,并派有关设计人员去璧山实地考察。设计人员回来后,拿出了最佳设计方案。

        第一年,张珍强每天至少去公园工地一次,有时一天去四五次。公园步道、树种、草坪、文化墙、亭台、人工湖、观景台、河岸楼房立面改造等,无不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500亩地不仅没有带来4亿元财政收入,反而贴进去2亿多元建设费。

        “我们最满意的就是这个公园。县领导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天大的好事情!”一位在公园休闲的老人高兴地说。

        据了解,如今每天到公园游玩、跳广场舞、健身的群众上万人。公园的人气炒热了周边的房开,单价4000多元/平米的楼盘仍供不应求。

        德江城南有座高山叫大犀山,过去年年发生山火、泥石流等灾害。近几年,在张珍强的倡导下,县有关部门将该山打造为山体公园,修建了盘山公路、上山步道、路灯,补植了景观树种,引进民间资本修建了天坛、佛教文化园、山庄等设施,每天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大美德江一道靓丽风景和游山好去处。

        张珍强认为,当好县委书记,关键在提思路、做概念、做模式、做项目。德江要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关键在发展产业,依托交通枢纽发展工业中心城市、商业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金融中心、就业中心。

        商业中心规划建设了城北工业园区、共和物流园区、煎茶农特产业园区。他带头赴重庆、浙江、广东等地招商。有时为打动客商的心,说破了嘴皮、说哑了嗓子、说干了口水。

        张珍强有个习惯,每天午饭、晚饭前都要抽一个小时到就近的乡镇、园区看看。最近几个月,城北工业园区就是他最常去的一个点,遇到问题现场解决。目前,该园区入驻企业72家,建成投产60家,园区产值达30亿元以上。

        教育中心建在城南新区。近4年,德江采取项目争取一点、财政拨款一点、学校贷款一点、社会融资一点等方式,筹集资金近8亿元,对德江一中、职中进行了整体搬迁,新建了贵州工程职业学院、乌江农林经济学院。

        “大学决定一座城市的高度。”张珍强说,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不能没有大学。但是,一个县办大学,在贵州没有先例。为争取招商引资项目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列入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张珍强带队跑铜仁、贵阳、北京,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副省长陈鸣明、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等领导被“德江精神”感动,多次到德江考察、调研,组织专家评审,促成该校最终获教育部批准。2014年,该校首次招生1009人,今年计划统招2000人。

        德江县财政为办学做出了巨大牺牲。财政收入是考核一个县的主要政绩指标。可张珍强却顶着各种压力,在大家都认为县里不能办大学的情况下,硬是批准在黄金宝地上建起两所大学。许多人不理解认为,将近1600亩土地,就算100万元一亩,可卖16个亿,为什么不拿来卖,既可体现突出的政绩,又可解决许多大事?张珍强却说:“民生比政绩更重要。搞房开是一阵子的事,只有办学校,这个地方才可持续发展。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14年,省教育厅对教育“9+3”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德江县位列全省第一名;成功创建德江一中为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录取人数连续3年居铜仁市前3名。“政绩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张珍强说,德江的发展,是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群众的创造。

        大德如水,大美如江。人们如此诠释如今的新“德江”,夸奖张珍强一班人突出的政绩:

        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全市前列。2014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位列全省非经济强县12名、铜仁市第2名。近4年,地方生产总值从25亿元增长到73亿元,年均增速为16.5%;财政总收入从1.71亿元增长到7.7亿元,年均增长1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15.5亿元增长到91.6亿元,年均增长56%。“德江的城市经营模式”被国家行政学院、人民网列入“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受到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的高度评价;国家发改委、林业局、农业部等11个部委的专家赴德江开展新型城镇化调研,把德江列为国家发改委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

        城市发展的同时,德江县农业、农村、农民得到快速发展。建成了高家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枫香溪核桃示范园、长丰畜牧养殖园、合兴茶产业园等4个省级示范农业园区,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农旅化迈进,更多的农民已成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

        张珍强团队提出的发展五大产业带,即30万亩茶叶、100万平米天麻、20万亩果蔬、100万亩草、100万只羊、40万亩核桃,已从规划、思路逐步变成现实。2014年,德江整县“减贫摘帽”顺利通过省委、省政府评估验收且排在A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5%。减少贫困人口近13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830元增加到5917元。

        张珍强的“民生政绩”,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在德江群众看来,很多以前想不到、不敢想的事,短短几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高速公路通到家门口;大学办到家门口;城市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茶余饭后也能到公园跳舞;即将修机场、建铁路;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三权抵押”和“企业三品三表”贷款模式,农民贷款不再难……美好的发展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的信心,点燃了发展的希望。

(本报记者  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