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荒山要土地 为石漠添“新衣”

09.05.2018  22:36

  新华网贵阳5月9日电(记者 蒋成)清晨,62岁的大盘江村村民吴喜贤在栽种蜂糖李树的地里种下花生,蜂糖李套种花生,以短养长,吴喜贤脱贫心里有了底。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连树都长不出来的荒山。

  位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镇的大盘江村,石漠化面积12000多亩,全村229户946人只有402亩耕地,人均不足半亩,是一类贫困村。

  “以前我们住在盘江河岸边,那里土地很厚很肥,每年种西瓜收入几万元。”正在锄地的吴喜贤打开话匣子,“后来,河下游修水电站,筑起了大坝,我们就搬上来了。

  2014年,大盘江村229户村民搬到比岸边海拔高50多米的地方。如今,本来就不宽敞的地方,盖满了200多套房子。没有地,成为全村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些村民出去打工,有点本事的就不回来了。”吴喜贤说,三个儿子也纷纷外出打工,很少回家。

  吴喜贤觉得,大盘江是自己的根,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但是,望着周围石漠化严重的大山,他发起了愁。

  据统计,关岭县近497.76平方公里土地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现象,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3.91%。而石漠化地区往往又是贫困人口集中区,新铺镇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治理石漠化?如何战胜贫困?近年来,新铺镇以发展石漠化生态治理修复产业为主,坡改草、坡改树等,弥补发展和生态短板。

  改好的土地种什么?新铺镇党委书记张向华说,什么修复生态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把玉米等低效传统产品调下来,把皇竹草、蜂糖李、无患子等附加值高的生态绿色优质产品调上去。算好成本账、效益账,彻底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在蜂糖李基地还套种花生、生姜等作物,以短养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张向华说,在坡改草、坡改树过程中,已发展蜂糖李、无患子、皇竹草等基地2万多亩。

  记者站在高处眺望,不仅大盘江村,周边几座村子的大山间,一米多高的蜂糖李树苗整齐排列、有的已经挂果。

  “这些蜂糖李树,是2015年从镇宁县购买来的,前几年镇宁县种植蜂糖李尝到了甜头,我们这里的气候和镇宁差不多,也要分一杯羹。”看着挂果的蜂糖李为成片的石漠添上新衣,吴喜贤露出了笑容。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