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听民声]苗家芦笙制作师的“音乐事业”

24.11.2016  22:34

    新华网贵阳11月21日电(记者罗羽)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镇的一座山上,有一个叫培利的苗族村寨,村里人日常的油盐酱醋需要通过货车从外面拉进来。然而,在这个看似落后的村寨里,很多人却是芦笙制作师,他们深居山林干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事业”。

    今年64岁的陆友头,是培利村资格最老的芦笙制作师,从28岁独立制作芦笙起,至今已有36年。

    “芦笙,是苗族人喜爱的一种乐器。打小接触芦笙后,我就喜欢上了。”陆友头说,他14岁就会吹奏芦笙,27岁跟着村里的芦笙制作“三元老”之一的陆故你学习了大半年的制作手艺,之后学成出山、自立门户。

    陆友头说,以前制作芦笙的村民并不多,整个培利也就陆故你、陆故九、石故汤这“三元老”,以及包括他在内的两三个年轻人。

    “过去交通不方便,除了逢年过节村里组织吹奏芦笙庆祝一下,很少出去交流和比赛。芦笙买卖也没有多少生意,一年中的大半时间还要去劳作。”回忆起初学芦笙制作的年头,陆友头感慨地说。

    但这些年情况却不一样了。陆友头深切地感受到,由于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受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在芦笙这一乐器广泛流行的贵州、广西等苗族和侗族聚集区,地方政府不仅积极组织苗寨、侗寨进行芦笙歌舞表演和竞赛交流,还推进建立芦笙进课堂等保护传承机制。

    芦笙活动的活跃又拉动着芦笙乐器市场的壮大。“你看我,每年除了采购竹子等原材料需要到广西、湖南两地十余天,其余时间我都待在家里头,哪儿也不去,从早到晚,专做芦笙。”陆友头说,过去这几年,他家每年卖的芦笙大大小小有一两千把,收入二三十万元。连出去打工的儿子也主动回来跟着他一起做,希望一起把家里的芦笙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村主任陆由生介绍,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目前培利80多户人家中已有31户专门做起了芦笙生意,每家的收入从一二十万元到五六十万元不等。

    “一般来说,一个苗寨或者侗寨有几个芦笙制作师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培利能有这么多的人家,跟这里的芦笙氛围和师傅的制作技艺有很大的关系。”陆由生说,培利人从小热爱芦笙,除了年幼的小孩外,几乎人人都会吹奏。在市场的带动下,很多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返回村里学习芦笙制作,他们做出来的产品在当地以及广西等地十分畅销。每年八月过后,附近以及外地的客商就驱车前来拿货,络绎不绝。

    “每年新年一忙完,订单就来了,又要马不停蹄地生产。”现年45岁的石成汤说。石成汤是村里制作芦笙“三元老”之一的石故汤的儿子,由于深得父亲真传,他已经是村里制作芦笙的高手。近三年来,由他制作参加比赛的芦笙获奖无数。在他家二楼的一面木墙上,50多面获奖锦旗几乎将整个墙面全部覆盖,成为他一家最大的荣耀。

    石成汤26岁的儿子石先成一直跟着父亲学习芦笙制作技艺。他说,每次父亲指点他,都强调要多花心思把芦笙做好。“父亲常说,芦笙的好坏,别人一吹就知道,毁誉都在自己手中,不能砸了自家牌子。”石先成说,他会更加努力地做好这一“音乐事业”。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