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记者手记:三四千个家 三四千个故事

22.05.2015  10:51
  原标题:(抗战胜利70周年)(雄关漫道·战火仁心——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记者手记:三四千个家 三四千个故事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夏乐):今天一开始,大量的数字便向我们涌来:距离贵阳不到三公里的图云关是贵阳的南大门。图云关山势险要、森林密布、云雾缭绕的特点使之有条件成为战时隐蔽的伤病员救护及疗养地。抗日战争期间六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便坐落在这里,指挥着全国上百个医疗队的救护工作。据介绍,六年间在图云关工作过的外国人共34位,其中26位来自欧洲,他们中又有16人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另外5位外国医生来自印度、美国等国,还有三位从事库管和翻译工作。曾在图云关服务的车辆总数超过两百,其中一百五十多辆负责药品及医疗器械运输,五十多辆为救护车。六年间共有约八千名医务人员在图云关服务,完成超过12万台手术。

不断提及这些数字的,是坐在我们面前的杨永楦女士。随着她越来越深入的叙述,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这些数字对她来说那么的重要。

杨永楦的父亲杨锡寿1945年从江西来到图云关工作。深冬里,他住在四壁透风,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茅屋里。屋子里的设施除了一张床,一个木箱外,甚至连一张桌子都没有。但在当时,病患的屋子里确是暖融融的,所有的取暖设施都是为病人服务的,医生及护士都没有这种待遇。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些医生护士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甚至没有周末。

但这些医务人员所经历的也并非只有苦难。杨永楦说,据她父亲讲述,当时中外医生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学术交流互相学习的气氛也相当浓厚。他们一起聚会,一起研讨学术,也利用少有的闲暇机会一起去贵阳品尝当地小吃。外国大夫感觉到中医治疗很新奇。因为医疗资源的缺乏,这些大夫们创造性的用竹子做成手术床甚至是手术器械。据杨永楦讲述,当时图云关的药品及医疗器械还是相当充裕的,甚至还可以拍X光片。这些药品器械中一大部分都是来自美国华侨的捐赠。接受救治的病人有士兵,难民,当地居民或是战俘。除了医治一般伤病之外,大夫们要做的还有卫生工作,清除病患身上的跳蚤,诊治疥疮等等。在战场上的战士们同日本人作战的同时,图云关的医务人员也在尽全部的力量去战胜战争对人所带来的伤害。

为了描述当时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在图云关的紧密关系,杨永楦向我们讲述了一件小事。她说,小时候她母亲曾为她织过一件毛衣,所用的毛线就是从一个美国士兵送给她母亲的长筒线袜上拆下来的。

杨永楦说,她觉得图云关的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她自己家庭的历史,更是全世界许许多多家庭的历史。因此,从2005年她退休后,她便开始研究这段往事,寻访当时在图云关工作过的人及他们的后代。十年间她也找到了不少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人,像是她父亲老师的女儿,或是十岁离开图云关并后来通过记忆画出红十字救护总队大致地图的老人。

许多当时的外国医生在抗战胜利后都回到了家乡,他们的后人很难寻觅,一些曾经的中国医生也去往台湾、美国等地,但杨永楦并没有放弃,还在一点一点的挖掘这些人的故事。她说,她父亲在图云关时还有三四千名医务人员在那里,他们的背后有三四千个家庭,当然也就有三四千个故事。这里又提到了数字,但正是这些数字将图云关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胡浩译)